翡翠黑点如何运用?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因为“黑点”这个概念太宽泛了,我说的“黑点”不是指翡翠内部的黑色矿物点,而是指由于成矿作用或后生变化所产生的黑色素。这些黑点的大小、形状、分布状态对翡翠的影响很大。 例如,我们可以把颜色分布得均匀一些,这样看起来会比较漂亮。但现实中往往不尽人意,我们的翡翠经常会这样: 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在玉石形成的过程中,铁元素逐渐氧化而形成的褐黄色色素,这些色素颗粒大小不一,分布在翡翠的基底上面(图1)。若这种基底是浅色的,那么整个玉器就会显得比较脏;若是底色是深色的,如墨色或者灰色,那就另当别说。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洗掉,但这样一来就损失了一部分原本应该有的颜色。如果这一部分颜色的价值很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做法就不是很值得。所以,有颜色的部分被称作为“有色部分”——也就是指那些我们看得见的纹理和颜色。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对于无色的部分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所有黑色的部分都磨去。但我们知道,有一些黑点是出现在丝状或纤维状的色素原(俗称“颜色根”)上面的,如果把所有的黑色磨去,那我们也就失去了这些色彩丰富的颜色根。当然,我们也可以留下这些颜色根,但这样就失去了磨去皮壳的机会,本来应该充色的部分现在只能空洞洞地躺着,非常可惜。 那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把所有黑色的部分磨去,又可以保留一部分无色部分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雕刻。比如,我们可以把底色较浅的部分雕刻掉,留下底色较深的部分,这样既保留了部分无色部分,又可以把所有黑色部分磨去,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不过,这种雕刻的方法是有一定的风险性的,需要很高的技巧,否则会弄巧成拙。首先,我们要挑选合适的材料,即底色要深于斑点的底色,且斑点的颜色是呈现纤维状的,或是呈斑块状的也可以;其次,我们要确定好要留多少的无色部分,以能容纳斑点为宜;最后,就是雕刻了,在雕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力度,不能太用力,也不能不到位,否则就会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