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是怎么变成翡翠?

崔宏升崔宏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由石到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玉石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需要几年的时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岩石因外力作用(风化、搬运、沉积)进入水里,深埋于地下,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晶体间隙中开始填充溶液,这种溶液是以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为主组成的饱和CaCO3溶液,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

随着变质作用的持续进行,含碳物质被逐渐消耗,晶体间的化学成分逐步发生变化,溶液中阳离子的比例也逐渐改变,这时,如果阴离子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卤素(氯、溴等)开始供应不足,那么晶体就不能继续生长发育了,也就是说,在此时,一块石头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玉器的部分性质----透闪石玉或阳起石玉。

当然,上述只是形成了玉的材料基础,但这仅仅完成了“由石到玉”过程的一半,因为如果仅这样,那这些玉石将是无色的,所以我们还要继续研究。 在变质作用进行的后期,随着溶液中阳离子数量的减少,而阴离子(多为氟)的数量急剧增加,在晶体表面产生高浓度的电荷区,从而促使晶体的表面积增大,同时由于晶体对溶液的吸附作用,也使溶液中的阳离子不断向晶体表面聚集,从而使晶体的长度和宽度都增加很快,厚度却增加的很少,最终形成一种中空的管状结构,也就是“翠”的结构。

2、在“由石到玉”的过程中,有四个重要元素的变化:

一,C的含量降低; 二,O的含量升高; 三,H含量下降; 四,N含量增高。 这四大元素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C的形成原因是碳以有机分子的形式存在于岩石中,当岩石进入地下水以后,碳先是以碳酸根的形式存在,随着地下水循环往复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有机碳逐渐被氧化而消耗,最后只剩余碳酸根留在晶体生长点上构成纤维状晶体。 O含量的增加是因为溶解在水中的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结合生成重碳酸根,而后者极易与水分子结合生成水合重碳酸根,当这种可溶性阳离子耗尽后,剩下的阴离子就留在了晶体表面上。 H含量的降低主要是因为氢氧化物的沉淀作用,例如,当有铁元素存在时,就可生成Fe(OH)3,而Fe(OH)3是一种胶状物质,它会附着在晶体表面而且随晶体一起运动,当它达到某一个临界值的时候,就会堵塞颗粒之间的缝隙,从而使晶体无法正常生长,这种现象被称为“阻凝作用”。 N含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细胞组织结构的破损,导致其内容物释放所致。 这四个要素的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只不过N元素的增添是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在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才有可能出现,并且N元素增多会导致晶体品质下降,出现暗色网状分布。

滑怀玉滑怀玉优质答主

翡翠形成于古老的洋壳、岛弧的深沉积(深度达10~18km),主要由绿辉石、紫苏辉石的变质岩受混合岩化作用而形成,因此,与同具斑状构造的花岗岩极为不同,属变质岩;而玉的构造则属于变质构造或者变质沉积构造。变质的过程就是翡翠形成的过程。

翡翠的成因目前有两种学说:

(1)多相交代作用,认为P-T(压力-温度)降低,流体参与下由岩石发生多相交代作用生成翡翠。主要造翡翠的矿源岩为绿辉石岩。

(2)热液充填交代作用,认为,主要成矿作用为热液充填交代作用,矿源岩为中基性超基性岩石。

尽管在成因上认识不统一,但都共同认为,有碳酸盐及硅质的参与,在较高P-T条件下形成钠长石-绿辉石岩,再经过较高的P-T条件,在300-500℃,3-6Kbar,在含有较高Na的流体的参与下发生交代作用生成翡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