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有多少种菩萨?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也有点好奇,于是去查了一下相关资料 《佛说大乘菩萨戒经》云,菩萨有三种,一者在家修行,二者出家修行,三者杂修,即非出家人不修净土。在家行者受持五戒或八关斋戒、菩萨戒,乃至三皈五戒十义等皆属于此;
佛在世时,随顺世间,方便说法,开许在家学佛之人佩戴饰物,如《阿笈摩经》中记载着世尊为信施所建的塔庙以及允许信众用香料、花鬘、涂香等供养佛像,并允许信众用种种宝物制作成佛像,戴在手上或者挂在颈上作为纪念。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的佛弟子都有资格佩戴饰物(不过要分清,在家人佩戴这些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作为助道因缘)。 但若论起真正的“翡翠菩萨”来,则是从西晋怀帝永嘉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流行起来的。相传当时有人从西域得到一块绿宝石,能昼夜放出五色光,极为可爱,于是取道进贡给永嘉皇帝。皇帝因此将这绿宝石刻成普贤菩萨形象,以示供奉,这也是“翡翠菩萨”最早的由来之一。
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盛行,这种以绿宝石雕刻成形的佛菩萨像也越来越多,由于天然绿宝石的数量有限,加之其成本昂贵,人们渐渐改用其他的颜色来雕刻佛菩萨像,或是采用其他的方法来营造出一种“绿色”的效果,比如用染色的方法在檀香木上描绘出绿色的图案,或是先制作出一个白瓷的佛像,然后涂上绿色颜料,甚至是直接染布缝制而成。
到了明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工艺——镶嵌,那就是我们在市场上能见到的最多的“翡翠菩萨”了。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珠玉篇》中详细记载了这种工艺:“凡珠玉之属,惟南琛海中,方称珍奇。然而至清莹纯洁而五色灿然,则惟琥珀、碧玺、青金石诸矿可几比焉……至于翠钻诸名,俱后世风标,谓宝石有此数色可为首饰,故曰‘翠’,曰‘钻’而已。”可见在当时这种镶嵌工艺已经是很常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