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里有杂质说明什么?
这题目可有点冤啊,我可是老老实实的答主一枚! 先说答案:有杂质的翡翠不一定就是B货或C货;没有杂色的翡翠也不一定是A货(天然翡翠)。 鉴定玉石是不是A货(天然翡翠),需要根据检测数据和技术手段来综合分析判断。 检验是否经过人工处理(漂白、染色等)也需要依据相应的技术和方法来鉴别。而判断其品质优劣则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产品,都是有它的科学道理的。所以无论是购买还是收藏,都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少踩坑”哦! 下面我分别来说说各种情况下的翡翠可能存在的瑕疵/缺陷以及成因:
1.含有杂质物质 翡翠是一种多矿物晶粒集合体,在形成的过程中,如果周围环境中有其他矿物质进入,就会形成我们所说的“杂质”。这些杂质有可能以包裹体形式存在于其中,也有可能呈散落在各晶粒之间的形态出现。 常见的包裹体有金属矿物(如铬铁矿、褐铁矿等)、石墨、云母、硫化物、泥质、碳质等等。它们可能是原生的(即在矿物的形成过程中就夹杂其中的)也可能是次生的(即矿物在生成后,受到外界影响加入的)。 除了以上所述,还有一些由于后期构造运动导致的裂纹、石筋等,虽然对翡翠的美观性和完整性有一定影响,但通常不影响其使用及收藏价值。
2.存在色根 在一些质量较好的老坑种翡翠中,常常会出现色根。所谓色根,就是指翡翠表面颜色变浅的部位。这是因为在翡翠形成的过程里,表面的色素颗粒在扩散过程中,聚集在边缘部分,从而形成的。 这同样也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只要注意控制好浓度,避免过度浸泡,是不会对其造成伤害或者改变的。但如果浸泡在化学溶液里则另当别论了。(详见上面第一条)
3.存在裂隙 这是最令翡翠玩家们头疼的问题了!什么是裂?什么是隙?有什么区别? 我们买到的翡翠有时候会发现有裂痕,有时候则会看到石纹(也就是所谓的“纹”)。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任何玉石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压力、温度和富含矿物质水流的关系,都是容易断裂的。所以可以看到它们的表面存在裂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一般仅可见丝状、缕状分布的裂隙,且很细密,用肉眼观察时,基本上看不到整个裂隙。
其次我们要了解,玉是多矿物组成的复合成因的岩石,在晶体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排列组合的原因,会有缝隙的存在。这些缝隙在大理石中是常见的,在翡翠中也是存在的。不过由于玉本身具有胶状结构,所以在视觉上看起来像是带有纹理一样。这种纹理在行业内也被称为“石纹”。
最后我们要弄清楚,裂与隙的区别在哪里? 裂是岩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破裂痕迹,一般是呈现碎裂状态,用手指甲轻轻刮划就会留下痕迹。而石纹则是内在的形成原因,是视觉上的纹理效果。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所购买的翡翠不必过于苛求完美无瑕。因为完美的翡翠不但价值很高,而且非常难得。只要掌握好上面的几个知识点,就可以买到既经济又实惠的翡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