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字铜钱有哪些?

萧怡潍萧怡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孔方兄”在汉代的称呼是“大钱”,新莽时期称“契刀”或“契券”;唐代始名“乾元重宝”,宋代叫“元祐重宝”、“绍圣通宝”,元代称“至正之宝”,明末清初又有“顺治重宝”、“康熙通宝”等;此外还有“乾隆通宝”“咸丰通宝”“道光通宝”等等,这些称谓都从“钱”字而来。那么是不是所有用铜、锡、铝等材料铸成的圆形方孔的币都是“泉”(钱)呢?不是的,作为货币的原始形式,“泉”最初指的是贝壳。《管子·山权数》载:“凡币之所成,珠玉为上币,金刀为下币……”可见,以珠玉制成的圆形币为“上币”,而以刀、尺、铲等制成形状的币为“下币”,这里的“刀”指青铜刀币,“尺”就是竹木做的尺币。这种以形制分等级的办法似乎沿袭了商周以币状分等级的旧制。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钱币形制不一,但大多都是用方孔圆钱,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规定秦国货币单位为“圜钱”。

汉代继承了这个制度,《汉书·食货志》载:“金钱刀布之币。”这个制度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民国政府建立,由于战乱纷争,经济混乱,人们生活困苦。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废除银本位制,发行“法币”,同时严禁民间以物易物。到了抗战时期又被迫实行物资统购统销。这些政策和措施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却出现了另一种极端:计划经济,统购统销,凭票证购买生活用品。虽然这样保证了民生,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却造成了另外的损失——市场失灵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钱”也获得了全新的含义和存在方式。过去那种单一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纸币发行制度被打破,我国实行的是多元化货币体系:由国家发行的通货(法定货币),人民银行净回笼,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等一系列政策工具相互协作,调控市场。然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并非一直都是以铜铁铸币为主的。夏商周时期,人们使用贝币,春秋战国又以刀币为主。秦统一中国以后,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还统一了货币。汉朝初期沿用秦半两钱,后来发现铜材紧缺,为了节约铜材,就开始铸行大钱。所谓“大”就是指体积大,分量重的意思。比如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铸造的“五铢钱”重量一斤(250克),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铸行的“永平五铢”钱,每枚重九钱(约360克)。这些钱的重量都是十枚为一串,称为“一斤”或者“一吊”,这就是“一串钱”的来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