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个万寿山在哪?
北京的“万寿山”在今海淀区,与圆明园毗邻;而苏州的“万寿山”是在苏州城东北角的阊门内。但是,这两个地方的万寿山都不是乾隆皇帝建的,原物也早就没了。 北京这个万寿山本来叫“万岁山”,俗称“爆肚山”、“白塔山”。是明代永乐年间新建的紫禁城(当时还没有北京城)后妃居住的宫苑之一,其具体位置在今天的故宫太和殿前面。
因为这座小山正对着皇帝坐朝的太和殿,所以,皇帝每天上朝时,都先须步行登此山,以象征“万里江山在手”之意。这山最初建得极有气势:“万岁山之东曰丽景轩,其西曰清晖阁,前曰观星台,后曰乐耕堂。山之左曰锦香亭,右曰读书处。山之巅有殿五楹,四面廊围,中祀三皇五帝百神之位。凡朝贺、祭祀、宴飨,俱于山上设坛行礼……” 可惜的是,这座山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毁坏了,仅余一座塔。
到了清代,顺治帝和康熙帝都想重建这座山,但都没有如愿。后来雍正帝即位后决定重建,并亲自设计了这座山的形状——“取法天坛,如覆钵形,中虚左右各三层,为回檐环列之状。下层广三间,正中进深五檩,两旁各深三檩。上层为重檐歇山顶,饰以琉璃瓦,中嵌‘寿’字。左右三层均为单檐攒顶,饰以绿瓦。”这座新万寿山建成之后,与今天的北京城似乎都不和谐了——它高出京城太多,且正对着皇帝的宝座。
雍正帝因此感到不安,特意在山下修建了“御碑亭”,再在亭前修筑一座长条形石桥,并将桥名取为“永寿桥”。他希望这座桥能让自己的尊号“圣祖仁皇帝”得到永远的庇护,让大清帝国永葆长寿。只可惜他的孙子乾隆帝即位后,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下令将北京城的西山调来压住这座桥,使这座桥变成了“断虹桥”,同时,还拆除了桥南边的御碑亭,将碑文移至北海公园内的琼岛。
至此,这座曾被誉为“天下第一福山”的万寿山彻底沦为了一座孤峰。 至于苏州的这个万寿山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这是因为在宋代苏州就筑有环城河。而在明清时期,又陆续在城内开凿了多条河道,使得古城内水网密布。所以在苏州有人称“吴中盛产鱼米盐,城中到处是池塘”“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这个水城之中,有一座小山竟然得以突出水面数尺,可见其在城市规划中的特殊地位。
这座山的名字颇为特别,居然叫“废基”“废积”或是“废邸”,据说是因为这座山原本是五代时期的府第废墟。至于它的位置,现在苏州的历史地图上标示得很清楚,就在今人民路临顿路口的北寺塔附近。当然,现在的北寺塔已经是苏州佛教寺庙的“扛把子”了,但它原本并不是这里。据载,最初的北寺塔在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就已建立,原名“瑞光寺塔”。
这么一来,这座小山的身世就更模糊了,说它是五代十国时的废府或废宅似乎更靠谱些。不管如何,这座山在宋元之时已经十分出名了,不仅因为其地理位置处于古城的中心,而且还因为山上的“普济禅院”极为繁华。根据地方志上的记载,此寺“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中供如来,旁列罗汉”,而且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的佛祖圣诞之际,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四方士女,骈集趋奉,烧香礼拜者,络绎不绝”。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明朝万历年间,这座古寺竟被拆毁,变成了一片废墟。不久之后,又在旧址上建起了“普济道院”。不过,虽然寺院的名字变了,但规模却变得更大,“殿阁重重,钟鼓不绝”。尤其是到了清朝,这里更是成了皇亲国戚们游玩的地方。据载,每当夏至冬春,这些贵人们乘坐华丽的船舰沿运河而下,游湖赏梅,饮酒赋诗,好不惬意! 而这座小山的名字也因此而变成了“万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