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造币处有多少个?
古代官方铸钱主要有三种地方:
1、府库,主要是掌管钱财的机构。《后汉书·百官志》注引魏武诏曰“府库比见金帛充积,赤色染汗”,就是形容这些钱财多的意思;汉代还设置了监铸钱使者(参见《汉书·食货志下》),负责监督铸钱,这个使者的级别相当高,仅次于大司农,可见重视程度。魏晋南北朝时依然如此。隋唐以后财政管理改革,府库不再单独掌管钱财,而充当了国库的作用。
2、钱监,主要任务是铸造钱币。因为要防止私铸钱,破坏经济,所以铸钱的炉子由官府控制,民间不允许私自使用。这种钱监有的单独设立,如唐朝的东金钱监和西金钱监,北宋时的真、祥二钱监,明朝的广汇钱监和新集钱监等等。当然,有些钱监也是附属于别的机构,如隋唐的宝钱监和五代十国的义兴钱监是隶属于尚书省工部的,宋朝的益州钱监和福州钱监则是隶属于尚书省户部的。
3、炉场,主要任务是冶炼金属。但是有的炉场也拥有铸币的功能,如宋朝的广济炉场就兼有铸钱的功能,而明朝的福泉炉场起初只负责冶炼,后来才加入铸币功能。还有一种特殊的钱币叫“废铁钱”,是用铁制币材料,由于质量差,不被流通市场认可,只能当作废铁回收处理,这类钱一般被称为“铁钱”或“铁母”。这类“铁钱”一般是地方上自行决定制造,因此铸造地应与发行地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