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痛贴是哪位书法家的作品?
这个“肚痛贴”是清乾隆皇帝钦定的,当时有个官员把“痛经”写成了“肚痛”,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这张御笔“肚痛帖”。 不过啊,乾隆帝的这个“肚痛贴”可不是他写的,而是他钦点的书法家孙毓汶书于同治二年(1863年)。 孙毓汶,字子云,号钟铭、苕溪渔隐,浙江余杭人。他可是清朝著名的大学问家啊!《四库全书》可就是他主持编撰的。
除了诗文书画外,孙毓汶的楷书也是写得极好的。他的楷书得力于颜真卿和欧阳询,又融合了自己的风格,所以写得端庄秀丽、挺拔有力,深受乾隆喜爱。 乾隆帝就常让孙毓汶代笔。比如这张著名的《行书临褚遂良兰亭序》就是孙毓汶所书。 后来,孙毓汶的儿子孙诒经又在父亲的作品上添加题跋,并把乾隆的“肚痛帖”用印玺钤在图上,使得这幅作品更加完善。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女人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捂得严严实实”,于是这副乾隆皇帝的“肚痛贴”又被大量仿制传抄,甚至被刻成碑文,广泛传播。
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见很多这种碑文。不过那些仿制者的水平实在太差,字体大小不一,结构松散,笔画也软绵绵的没有力度,完全没了清代书法作品那种端庄秀丽的风格。 当然,这些仿制的人里面肯定不包含女权主义者和研究女性历史的学者。对他们来说,这是男性统治者侮辱女性的证据——一个封建帝王竟然以侮辱性的语言来形容一个正常生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