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为什么用繁体字?
在1950-2000年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休止的反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1966~1976)、农业学大寨和“农业税”、计划生育等。这些事件直接导致了汉字的简化——因为使用简体汉字更方便,毕竟你搞“大炼钢”没时间写繁体字;又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中苏交恶、苏修骂我们是“中国官僚主义资本主义势力”并推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我们反而推广了繁体字。 当然这其中也有其它原因:
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经济困难,而推行简体字是可以节省大批人力物力的:根据周有光的统计,如果使用简体字,我国省却的人力物力大约相当于增加两亿到三亿人五年左右的生产总值。这对于一个刚刚从战乱中恢复元气的国家来说实在是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况且那一段时间我们也是仿效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所以问题的解决也自然是效率至上(详见《汉字国》一书第8章)。
二是我国历史上一直就有简化汉字的传统,比如汉代的隶书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行书就比今天的楷书要简化的多,再如唐代出土的颜体字比今天人们常用的瘦金体也要简化许多;而且自晚清开始,民间就已经有了简体字(见《汉字改革概述》第二章)。无论从历史传统还是现实需要上看,都是简化汉字占上风。
值得一提的是,在1955年我国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以后,台湾国民党政府曾经抗议,因为他们认为这破坏了汉语的统一性。而我们这边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台湾当局破坏了一个半世纪以来大陆和台湾交流的畅通,阻碍了两地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才是造成两岸语言不一致的真正原因。(详见《现代汉字学》第四章)所以,两岸在使用相同的罗马字母后,又统一使用了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