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印章有价值吗?
秦代印章以官印为主,秦官印的材质除铜质外,还有金、玉、牙、角等材质,多为圆形方纽,也有少数长方、三角等奇异形状的钮。秦官印的字体一般均为小篆,笔画圆转流畅,结构严谨饱满。秦官印的制作多不凿刻,而是模制而成,故又称为“铸印”或“缪印”(因凿刻的印文磨损后容易更换,而模制的印文损坏后不易翻新,故旧时鉴定把“凿印”和“缪印”作为区别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 秦代除了官印之外,还有私印和封泥。私印大多为铜质,亦见有银质者;形制不一,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扇形、三角形等,其中方形和长方形的居多;印文字体以小篆为主,亦有书写繁难的古文字者。
汉代印风继承秦制,以官印为主。汉官印的材质除铜质外,尚有金质、银质、玉质以及琉璃质等等,其中金印和玉印在汉代最为名贵。汉官印的雕刻与秦代不同,不再模制,而是凿刻而成,且字体也由小篆变为隶书。因隶书笔法变化较多,字形较为飘逸,故汉官印有“字法坏乱”(吴式芬《古铜器考》语)、“笔意飘浮”(冯先铭《中国青铜器学》语)之弊。
汉代除官印外,尚有多种其他用途的印,诸如私人作书契用的文书印、佩带在身上作信物的私印、封泥以及用于占卜、治病等的“斋戒印”、“符印”“医印”等等。这些印的印文有的仍沿用秦汉古文字,但大多已经变为隶书或楷书,而且制作也越来越精细,金质、玉质的品种也多起来。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印和金印仍然盛行,并出现了封泥蜡板。隋唐五代以后,文官多戴软巾裹头,称幞头,其状如本朝帽,因此官印也改为戴巾式,称“巾帽印”。唐宋时期的官印,除了沿袭前代的形制、印文内容以外,还有以官品定印章尺寸的制度:一品至四品,印径五寸;五品至七品,印径三寸五分;八品及国子生,则用一寸三分小的印章。
宋代还有一种“签书”,是签署公文之用的方便印,多作三角形,称“尖头印”。元代开始,蒙古人入主中原,统治了中国近一个世纪,他们“夷狄之君”的身份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制度,而且还影响了包括印玺在内的很多东西的前进方向——元世祖忽必烈定都洛阳后,诏修《九经》,置儒学提举司,建立了太学,恢复了科举取士制度。此后的元代,尽管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还保持着一定的势头,但是儒家学说却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印玺,无论是官印还是私印,都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渐趋规范化和成熟化,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任命李贞为江西行省参政,主持铸造了大明永乐通宝钱。明代初年,中央设内府造币厂,后改称为宝源厂,专门负责金帛等贡品的铸造和发行;还在各省设分厂,称为宝泉局,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在各地设钞引铺,负责销售“纸币”。由于“纸钞”无需金属货币作为抵押,发行数量没有任何限制,所以流通十分广泛。为了控制纸钞的印制,明廷规定每印制一张纸钞就要注销同样数量的白银于库中,造成“钞票”与“实银”之间的比价变动。
明代的官印还出现了满蒙汉三种文字同时镌刻于上的特殊版式(此种印文格式多见于东北少数民族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及其子孙所建后金的官印之中),这是因为明王朝在辽东等地用兵,招抚众多满蒙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归附,授予官职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