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管有收藏价值吗?
目前,关于良渚文化的玉器研究,主要是围绕良渚文化玉器组合、制作工艺和玉器分期等几个方面展开的[1] ,而关于对玉器价值的评估研究尚不多见[2],因此对本文所讨论的良渚玉管的收藏价值判断,只能基于前人对良渚文化乃至中国古玉器研究的成果,并结合个人对此类器的观察与感受进行粗浅的分析。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玉管”这个名字是现代才有的,但考古发现的这种器形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比如,在辽宁鞍山市岫岩县哈达碑镇小孤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35层(距今约7000年)就出土过玉管[3];在北京通州张家坟C座遗址中也曾出土过玉管或玉琮 [4] 。可见玉管应该是一种历史悠久且较为常见的玉器形制。
其次想说的是,尽管现在人们对良渚文化的研究已经很深,但是其文字记载还是非常有限。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不得不依靠出土器物的型制、组合及随葬分布状况来研究良渚文化,进而推测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精神状态。
由于良渚文化处于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又因为玉器作为礼器的一部分,其本身既代表着权力也承载着信仰,所以研究者们对良渚文化玉器的形态、制作技术等方面的探讨较多,而对玉器本身价值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不过,我们从现有的资料也能总结出一些规律。
一是良渚文化玉器多为玉材优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的品种,如琮、璧、圭、璋、笏等;二是良渚文化晚期出现了不少形状奇特的玉器,这些玉器或者具有宗教祭祀用途,或者直接来源于神话传说,如玉琮王、玉璧王、三叉形玉器、圆雕人首形玉器等。这些玉器制作精良,而且往往体积较大,部分玉琮甚至大于史前其他时期或商周时期的同类器,所以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比较高。
三是良渚文化晚期的玉器在形制上为以后商周玉器打上了鲜明的烙印,特别是琮、璧等礼器,不仅形制相近,而且制作精良,在色调上还常常呈现出浓重的黄褐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四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形成,玉工群体的诞生,良渚文化末期出现了很多精美的玉雕制品,这也体现了当时的统治者能够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用于祭天祭祖等活动,这对于研究社会结构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是由于良渚文化处在史前社会的后期,这一阶段的玉器已不是单纯的礼器,而是同时兼具了礼器和装饰品的功能,这使得大部分玉器都具有较高的审美观感和精巧的工艺水平。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认为良渚玉管作为以礼器功能为主的玉器,符合以上大多数的判断标准,应当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