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徽宝收藏有价值吗?
根据最新搜集的资料,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钱币是铜爵钱,它产生于春秋时代,距今有2400多年的历史。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产有七种不同形式的钱币。春秋后期,布币逐渐从剑币中衍生出来。至战国时期,两种钱制并存,并均遭到削削平尖,有的还铸有重岭、绝耳和刺孔。我国钱币的历史就是沿着文明发展的轨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的钱币铸造技术取得了辉煌成就,铸造钱材涵盖了金、银、铜、铁、铝等多种金属,铸造方法也日渐高超,产生了锤、捏、刻、印花等多种工艺,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钱币艺术。
千秋系列藏品是上海造币厂承制的皇家铸币,采用多种名贵材质,匠心制作。作为中国第一个百年珠宝品牌,周大福推出的新品系列“有凤来仪,盛世佳宝——千秋”共4枚,以红宝石、绿宝石、钻石、金、银等多种材料,再现了清、民两大时期四个代表吉祥、祝福、繁荣景象的图案,为财富和传承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周大福的专家表示,传统钱庄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各省,北京、天津、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地亦有设立。各钱庄之间建立资金调拨的机构,“铺底”、“挂钱”、“出票”是主要业务活动。存银于钱庄,可每月取息;欲用银时,可即取即付;资金存取均通过印有庄号的凭证--银票办理。银票可由现金兑付,也可到到期日兑现。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开始经营汇兑、放款业务,并经营“钱业信贷”。1924年,上海银行筹备成立“钱业部”,专门经营钱业业务。此后,杭州、天津等地的银行也纷纷设立“钱业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钱庄业日趋萧条,大多数钱庄均发生了资金困难。部分资本雄厚的钱庄开始改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
《中国钱庄简史》作者、中国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汪祥训先生曾撰文指出,在中国近代经济史和金融史上,中国钱庄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货币发展史的一个转折。中国传统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这一时期的主要工具是贝壳(谷贝、蚌贝、珍珠贝等)和金属(金、银、铜等)。西周至战国时期,各国流通的铜币逐渐统一为上粗下小的铜贝(俗称“刀布”或“刀币”)。由于刀币形制不雅,不便携带,且用途单一,不适于时代要求的各种交易,于是,由中原地区散出的晋货(皮币)和浙货(环钱),因便于制作,携带方便而被推广。
中国钱庄业的衰败,是受上海英商汇丰银行1870年代开设的渣打银行威胁,及清政府1906年设立户部银行(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影响。清政府户部银行与英、美、德、日等国的银行有密切关系,英、美银行得到清政府的特许,在内地专设银钱汇兑机构“汇兑庄”。这正好与钱业的“银行庄”业务相撞。当时钱业中“汇兑庄”与“信递庄”结合,拥有金融特权。到1920年代末,各外汇栈、庄陆续改组为外资银行。
1935年6月,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统一政策,强制没收所有钱庄,并将之改为银圆券,将经营对象限制在“以现金买卖、存放、汇兑及担保为限”。自此,中国独立的钱庄业正式消亡,中国钱庄经历2000多年的发展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