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管父亲称什么翁?

文荔文荔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家”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里有这一项: 作为儿子,在家里称呼爸爸为家父。而家公这个叫法多用于古代或外国的文学作品里,现在也偶尔出现。比如《红楼梦》第三回: “宝玉因问母舅之称,贾母道:‘就是你舅舅。’” 而作为父亲的自谦词有“家君”“家严”等。 那作为晚辈对于尊长自称呢?除了“小侄”“愚生”外还有“家次男”“家再次子”等等。这里有个顺序问题——如果是兄弟俩,那排行靠前的先去世的就用刚才的这些词;如果老大先去世,老二的儿子就可以用“家次男”来称呼自己了。

当然,上面这些词语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属于古称呼体系。而在旧小说里还常常出现另一种称谓——家叔、家兄…… 例如《水浒传》中潘金莲和武二郎见面时这样介绍自己:“奴家金莲。”而武二郎自我介绍则是——“武松。”接着再具体说明:“家在清河县。”

可见这种称谓体系是出现在明清时期的白话文作品中。那么到了民国的时候人们已经不再使用这样的说法了(其实宋朝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关于父系家族称谓体系我写过一篇长一点的解答。在这里不妨贴出来供您参考。

到了民国时期,儿子称呼自己的父亲是“爹”或者“大人”——这来自北方话;而南方则大多使用“爸”或者“爹爹”。 那么父亲怎么称呼自己的孩子呢?老北京有这么一句老话——“老子棍粗腰圆脖子短,顶起个脑门儿好睡觉!”说的是老北京人个子不高,因此就借由“老子”来代指自己。而这句话中的“老子”其实就是“爸爸”的意思。

另外,在《红楼梦》里也有证明:第五十三回中平儿跟麝月说宝玉“这会子气还没有消,咱们跑出去,等他气消了再去。”而麝月却说:“娘的这嘴别放闲气。” “老子”“娘们”这些口语化的词语并不是从民国才出现的,而是明清以来就已存在。只不过在民国时期得到了普及而已。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