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一年多少年了?
《国语·晋语四》有“昔尧有德,舜、禹、众民咸甘其忧”之语。韦昭注曰:“时年二十有一。”据此,21年应为“三遗”之始,其年龄恰与舜同。而据现存史料,尧于前1969年即位,于前1958年放逐淮南,于前1957年崩,时年118岁。
舜,名为姚重华,居妫汭,年10岁时,其父母丧,弃本乡而逐客乡,“十年不休,木事备矣”。尝采药至石涂,“鸟倾穴而附巢”。鸟即杜鹃,相传为舜育于乔山,化为鸟,遂遗类于山,此鸟鸣声悲切,传为舜之悲歌。又相传舜治厉山,得虞庭,造琴,谓之“舜韶”,“百鬼千邪,闻舜声即去”。而丹朱恶舜之霸其所,遂窜三危。
夏禹主名姒文命,鲧的儿子。《越绝书》称其“年三十未娶”。从舜放逐南方,禹助治水,三十余年,至鬓若雪而终。后禹受舜禅,年百岁而卒。
上述三位,均为远古时期之圣贤明王。尧舜以儒家奉为圣人,为后世尊奉之榜样。《庄子·天下》称其“仁义于人,而怀义不言”,“伏羲去世,天下归尧,尧既没,天下归舜”。“恭己正南面而已”。《吕氏春秋·不二》曰:“墨子学儒者,四年,不得见,墨子意愈恶诸孔子。”《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曰:“秦皇逐客,李斯劝之,乃举蔚、李斯,施仁义,谒礼仪,复封建德,地益阳”。上述足见“三遗”影响之深远,而尧舜禹之事迹,至今仍是老百姓中的美谈。
今人虽难以想象尧舜禹时代之生活,但从其所处环境及为民众所做的事情可以设想:尧时,民贫而财不足,为抚育其子,有争斗而求调解,有疾病或死亡而求占卜;舜时,民劳而疾弱,有战争,求征发,有饥馑而求借贷,有财物而无资生之具,有祭祀而无乐,无歌舞,“十年不绝音”;禹时,民贫并,有怨叛,需征伐,行船溺,行羊道困饿,求衣食。显然,在这些人与自然的抗争中,均能体会到“艰难”二字。
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人类的生存、发展、繁衍,无不经历艰难。艰难之程度,往往因人而异,正所谓“各人自有个人中奈何”。只是艰难中能读出什么,如何对待,却大相径庭,这就观乎人心性之修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