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体有什么特点?
一、 汉字的演变 汉字由甲骨文(商)——金文(周)——大篆(秦)——小篆(秦)——隶书(汉)——草书(汉)——楷书(魏)——行书(汉末)——隶书逐渐取代了篆书,成为主要字体;同时产生了章草、今草、狂草等。 1. 隶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走向了新的台阶.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一般认为是由古文字中的“篆书”发展而来,书写速度更快,在汉朝处于主流地位,为后世楷书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基础,也有说法认为隶书是承袭了战国楚简中所特有的“草篆”而形成。 2. 小篆又名“秦篆”,是秦代使用的标准文字,由春秋时期的“大篆”演变而成,是李斯所创。当时各国文字繁杂杂乱,不利于统一国家的管理,秦始皇便下令统一国家制度与文字,于秦国原有字体的基础上简化,并规定小篆为法定文字,通行全国,小篆也称为“秦篆”。
3.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法风格,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分章草和今草,章草是西汉时期兴起的,将章隶书用笔省略变为简易的草写字,字势平直,保留了不少“篆意”。今草出现于三国魏晋时期,草书体例更为自由多变。狂草出现于唐朝,代表作有孙过庭《书谱》,张旭《季鹰帖》、《李白帖》,怀素《自叙》、《苦笋帖》、《论书》等,其法出于张芝、褚遂良。 二、 历代著名书法家 1.王羲之,东晋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右军”,代表作如《兰亭序》《乐毅论》《黄庭经》《孝经》等; 2. 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也是王羲之的继承人,有“小羲之”之称,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传世名作有《鸭头丸贴》《中秋帖》《陆机文赋》等; 3. 颜真卿,唐代杰出的书法家,他主张学习书法要遵循先正笔意再求变化的顺序,因而他的书法自成一体,被后人誉为“颜体”;他的作品很多,代表性的作品有《祭侄文稿》《争座位稿》《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等;
4. 柳公权,唐朝著名书法家,初学王羲之,后师颜真卿,又融入自己的风格,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说。代表作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金刚经》《蒙诏帖》《裴将军碑》等 三、 当代著名书法家 1. 沙孟海,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考古教育家,擅长篆隶,兼通楷行草诸体。代表作品有《真迹日录》《中国书法史图典》《沙孟海研究》等; 2. 张大千,他善于绘画,尤精山水,与张大千齐名的还有“南张北溥”(溥雪斋),两人都是现代中国画大师;张善孖(a n i s a )是大千的兄长,也是画虎专家; 张秀洁是大千的次女 ; 张宗浩 大千的三子 ,擅花卉及书法篆刻, 所作花卉得父亲真传. 3. 刘正成,他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书法通史专著—《中国书法通史》,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影响深远,还编纂了首部中国书法字典——《中国书法全集》; 四、 中国各朝代最具特色的书法 1. 西汉:隶书成熟。西汉初年,人们仍然沿用着秦的小篆,随着民间的大规模交流,逐渐演化出一种更加简便的字体―隶书。东汉时期,隶书已经普遍流行使用,并且出现了许多名家; 2. 曹魏: 钟繇创立了楷书的体系。曹操统一北方时,命钟繇统兵镇守关中,他在关中将近三十年,潜心研究前代的书法理论与实践,并广泛搜集前人的墨迹、书论来研读,最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被后世推崇的“钟张”。钟繇的楷书对后来楷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3. 东晋:东晋书法家以王羲之为最著名,开创了“尚妍美"的书风,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除了王羲之以外,东晋还有许多优秀的书法家:,包括王献之父子以及卫铄、索靖等人,他们一起创造了“东晋风度”的审美风尚。 4. 南朝:南朝书法继承了东晋的传统,追求俊逸潇洒的风格,其中“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影响最为巨大。另外,由于南朝崇尚佛学,所以许多佛寺都集美术家于一身,南朝寺庙里的佛像雕刻大多出自佛画家之手,他们的作品大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