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橘皮是什么?
“橘皮”,这个词语在翡翠行业中,是个很常用的词汇。指的是翡翠表皮上,像橘子皮一样起伏不平的结构,它是在翡翠的形成过程中,外力的挤压而形成的。 我们可以把一块石头想象成是一棵植物的根茎,表面上看它是凹凸不平、千姿百态的,但若是从内部去看它时,你会发现它的结构其实是紧密有序的(就像树根的横切面)。
当石块被风化后,剩下的主要就是由这些排列紧密的内芯所决定的。若内芯是细粒结构,那剩下的就是细细密密的网络状结构;若是内芯是中粒结构,则剩下的是大小不的一堆堆颗粒;若是内芯是粗粒结构,留下的则是大颗大颗的晶体。 我们知道,翡翠是由硬玉岩(主要是钙镁硅酸盐)组成的集合体,它们以结晶体形式存在,所以具有晶体所拥有的光学特性——对光线的反射和折射。
当光线照射到这样的矿物晶体集合体中时,一部分会被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则会透过晶体继续前行,这样就会在翡翠的表面形成一道道平行分布的亮带和暗带,这就是“翠性”。 而“橘皮”,正是由于这些高低不平的区域,对光的反射效果不同而形成的。 当我们拿着手镯去打光照的时候,假如光源和手电筒的照射方向足够垂直,那么在手镯表面,我们会看到有亮线和暗线交错分布的情况,这种情况就叫做“明暗交替”或“阴阳脸”,而这种现象就是由于“橘皮”结构导致的。 用一句话来描述“橘皮”,那就是——表面有明亮色带交错分布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