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是书法家吗?

叶嘉希叶嘉希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到杜牧的书法,就不得不提他与李贺的一场“文字游戏” 唐文宗大和三年冬,杜牧二十岁。这一年他到长安应试,住在大慈恩寺内。有一天晚上,他和一个友人来到该寺西院,见到一间房屋内有灯光,便上前打听是否是寺院的书堂。得到肯定答复后,他们走进屋内。只见一群穿着紫衫的僧侣分列两行,为首一人手持书板,上面写着八个大字:“祝圣天福万寿”。

见此情形,杜牧微微一笑,转身拿起纸笔,挥笔写下“寿比南山”四个大字。为首僧人看了,连连称赞,说这四个字切合题意。不过,等他们仔细一看,不禁啼笑皆非——杜牧写的“寿比南山”竟然是“无儿山”! 原来,当时唐朝风俗,为帝王祈寿时往往作“祝圣天福禄寿”,而杜牧将“禄”字偷换成“米”字,把“福”字右边的“示”旁挪到“口”上,又把这个“口”放大,成了“无”,这样就成了“祝圣天福气寿”,最后四个字正好对应前面的八个。这种将错就错的机智在《旧唐书·儒学传》中也有记载:(杜)牧之书,妙绝一时……尝自吟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其实,将错就错、故意犯错误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游戏,称为“打马子”或“射覆”,唐人韩愈、刘禹锡等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如穆宗长庆四年(824年)二月,宰相王播与裴度等人下棋,王播想不出好办法,就用棋子在地上画“无儿山”来逗乐。可见这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雅俗共赏的游戏。 至于这个游戏的起源,据说是源于汉代的“射覆”,而在唐代则出现了新的玩法——“打马子”,其规则是在方形的纸上绘制一匹马,然后覆盖一层纸张,让对面的人猜是哪家出的马。因为“马”字繁体字是“馬”,中间一横一竖,像一匹站立的马,所以这一游戏被形象地称作“打马子”。后来,这种游戏很可能从宫廷流传至民间,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甚至还出现在唐诗中,如陈陶《少年行》:“马上歌舞教儿郎,骑竹跳丸教公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