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败笔有哪些?

鄂卫星鄂卫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关于“败笔”,历来有很多说法。 如《论书表》云:“用笔之法:欲左先右,欲下先上,是谓藏锋;

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是谓露锋;转变换莫失法则。”

又《笔阵图》说:“转侧顿挫,巧假于轻重之迟速;阴阳开合,由于虚实之往来。”

张怀瓘《书议》也说:“夫点画之间,意态纵逸,乃可谓妙。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吼,横涂竖抹皆成趣,点曳横摇尽妙功……” 唐孙过庭的《书谱》中说得更明确具体些: “观夫起笔之际,微须顿挫;抽笔之时,亦宜疾急……其得势也,一笔余气不绝;其失势也,一点初笔先安。”“夫欲高不见其昂,而自合乎绳墨;不垂不觉其浅,而自合于规矩者,何哉?盖运笔之势,有往有来;用毫之顺,不纯不杂者也。”

从这些论述可以知道,所谓「败笔」就是书写时违反用笔基本法则的错误用笔。一般地说,转折处容易出问题。当然,任何字的结体、布局都有可能是「败笔」出现的地方,但是,转折处的笔法更为重要一些吧! 以下试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篆书的败笔 1.“永”字在篆书中写成这样:

2.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在篆书笔画的转折处往往会出现「折锋」现象——这是造成败笔的直接原因之一。另外还要注意两点: 第一点是「折锋」之后紧接着又是「藏锋」,这就使整组笔画显得呆板无力了。 第二点是每根笔画的起止之处都没有交代清楚——“永”字的首尾都是没有「收势」的,这与整个字的布白是不相称的。

(二)隶书的败笔 1.“月”字在隶书中有许多写法,这里列出两种比较常见的: 以上两图都犯了一个毛病:在转折处没有按照「转锋」的原则去处理。 结果造成了「折锋」的现象,而且「折锋」之后又马上「露锋」,这种笔法非常不可取。 2.同样以草书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草书中的每个字都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这些基本笔画又是由单笔画构成。因此,对于草法的研究主要是对基本笔画的研究。例如:这里的「真」字由三直五弯组成,其中的弯笔又可以看作两组:一组是「口」部一短横与撇、挑的组合,另一组是「八」部的横撇与「土」部的横撇的配合。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两个部分的笔势,就能够很自然地写出这个字来了。 但是,如果出现了「折锋」就麻烦了——这不是把原本自然的笔势给弄反了吗? 由此可知:「折锋」是一种极其不良的用笔习惯。

(三)行草书体的败笔 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例进行分析。 这篇作品流传于世的有多种不同的版本,本文所据的是《兰亭聚英》本:

此帖在行书的书写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败笔,现将其列在下面逐一分析。

第一行为「群贤毕至」四字,其中「到」字末笔及第二行的『少』『焉』二字的末端均是「折锋」之笔。 从上图可以看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都是在写完一横以后迅速提笔向右,然后按逆时针方向运行,最后出锋作横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不会破坏笔画的连贯性,又能避免「折锋」的出现。 而其他人的写法则是在写完一横之后就立即向左下运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折锋」情况了。 在以上的例子里,「到」「焉」两字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起笔的时候都作了一笔「露锋」入笔。这就是所谓的「露尖」之法。其实这一方法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了, 王羲之《初月帖》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然而这种做法是有弊端的:一是「露锋」之后往往给人一种「轻浮」之感;二是容易造成笔画方向的改变,进而影响到整体结构的平衡;三是过于明显的「露锋」会使视觉中心产生偏差而造成审美疲劳。

优质答主

我见过的,就是王羲之的《丧乱帖》里一个“生”字右部那一笔写的有点怪怪的 还有一个是王献之的《鸭头丸贴》里那个第一个“日”字的那一竖写得好像有点倒着长 不知道楼主见过这个不,如果有的话就太有缘了! 我在小学时偶然间在一本字帖上发现的。当时我还不会写字呢(现在也还是不会)但是觉得这个字体很漂亮,所以就想把这两个字画下来(我是学画画的不是学书法的)结果我发现他们每个字的结构都不一样啊…… 然后我就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老师说这是王羲之的笔法,不能这样学…………… 所以我现在都还是自己写自己的…… 但是我觉得这个是很美的,而且我也非常喜欢这种结字方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