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树书法是什么字体?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宽泛了,什么叫做“书体”呢?我们平常说的楷、行、草、隶、篆这5种书体只是我们约定俗成的说法而已,严格来讲,这是五种不同的写字方法而不是书体概念的范畴;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比如章草、今草等等这些,它们都是隶书的别裁形态或者草书的再变,虽然人们习惯把这种草书和隶书分别称之为今、章草,但是严格地说它仍然是隶书的分支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草书罢了!所以,如果你要问我怎么评价张平树的字是属于哪种书体的话我只能说他的属于行书(其实他写的应该是行楷),因为现在大多数人都不怎么研究书史了,只知道有五种基本的书体,而忽略了各种书体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因此,对现代人的书法审美会造成相当大的误导——他们只懂得去欣赏不同书体中那些所谓的个性特征,却忽视了各种书体在书写技法上的共性部分,于是乎就形成了以字论书而不是以书论字的畸形现象…… 下面是我写的有关古代书家的作品风格与个人学书方向的相关论述,你可以参考参考,相信会对您有所帮助 一、关于笔法 古人论笔法多散见于各家书论之中,其中又以魏晋时期书家们所留下来的理论最为系统也最为全面,后世很多书论都直接或间接的引用了他们的观点,可以说,如果没有晋唐时期的书家用功之深和见识之高,也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相对完善的笔法体系。
从《书谱》、《广意》到《宣和书谱·述古篇》、《法书考·笔断》等论及笔法的文章中对用笔的基本要求大都总结为以下四点:1.“笔是心苗”2.“心能转手”3.“笔笔起处不落空”4.“笔笔收处不离位” “心苗”——就是执笔运腕时所用的意念,这个说起来似乎有点哲学味道了。如果仅从技术层面上来理解“心苗”的含义我觉得就是要用“心”来进行练习,就像我们平时学习走路一样,只有用心去走才能走得稳走得快,否则只会是东倒西歪左右摇晃。 那么何为“心”呢? 《书说》曰:“夫心者,目精也;目精,神也。神主知,视必端,观必审。是以心不专则画不精,心不精则书不熟。故凡欲书者,当心无积物,手无余文,然后字态可精耳。”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所观察到的东西都会映入心中从而形成一种意象,而这种意象又是通过眼神表现出来的。所以说要想用笔精到就必须集中自己的精神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具体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些辅助工具来帮助自己提高注意力。诸如毛笔、石子、木棍之类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当作训练的工具。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几个人一起进行尝试,当然,最好是有专人来监督和指导,以免出现不必要的伤害。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是锻炼嘛,谁又没被老师罚过站呢?
“心能转手”——这个“转”不是“转弯”而是“转变”,也就是要把手由原来固定的姿势转变为能够随意运动的形态;而这个“手”也并非专指手掌,还包括手腕、手指在内的整个书写动作。 “笔笔起处不落空”——这个是谈用笔的连贯性,就是说每写一笔都要有下一笔的意向存在并且要将这一笔的终点与下一笔的起势连起来。 “笔笔收处不离位”——这是谈用笔的节奏感,说的是每一笔都有其自身的收束之处而且都要落在预定位置上而不能偏移太多影响整体效果。
二、关于字势 古人论字势大都比较注重一个“活”字。如王羲之论草书云:“今书固异前书,故当师宜官而得之。宜官者,梁武帝右军之师也,然不能速,十年书不成。后见鹤鸟翅尾书,便妙尽毫端,与其出于心意而不拘者同。”可见,对于草书而言,只要能够达到“心手双畅”“笔从意出”“形散神聚”的境界即可,不必拘泥于形式。而对于其他各体来说也是如此——“心之所发,气之所注,皆自然成文,不自知其所以然而然,此书之道也。”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除了要在平时的书写过程中注意节奏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专门的技巧来加强自己在特定情形下的应变能力,诸如“八面出锋”之类的就可以拿来练一练。
三、关于结构 其实无论是楷书还是草书,无论是正书还是行草,它们的结字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上紧下松型,左紧右松型和左右均齐型。这三种类型的结字方式在历代书家中均有应用且各有特色: 上紧下松型的代表人物首推“书圣”王羲之一人。他笔下的字形多为斜欹之势,上下笔画搭配得当,重心多放在字的下方,给人一种稳定、大气的感觉。
左紧右松型的代表人物首推唐人怀素和宋人米芾。怀素的草书多以狂草著称于世,他所创立的“涩势”理论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启发意义,至于他的字为何能做到那样狂放不羁,我想大概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关吧……
四、关于墨色 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楚一点那就是古人所说的“浓淡”和我们现在的“深浅”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呀?如果是那不就扯蛋了吗…… 如果两者所指一致的话那我们就不需要再在这里瞎操心啦!哈哈~开个玩笑哈~~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此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