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的雾好吗?
在翡翠原石界,有雾的石头通常要比无雾的石头价格高上许多倍! 这是因为“有雾”的石头往往意味着原石内部的品质相对会好很多;而相对的“无雾”的原石就表明原石内部的肉质结构比较疏松一些,种水也会相对较差一点。 不过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雾的原石品质比较好,但凡事也有例外! “有雾”并不代表原石里面的肉质就一定好 所以我们在选择原石的时候还是要看原石的整体情况来判断肉质的具体状况,不可片面地凭借有无雾层做判断。 在我们的认知中,雾指的是翡翠原石皮壳与肉身之间一层半透明至不透明的粘土质矿物集合体或胶状物。其实这种物质是原生矿形成之后,在长期的风雨侵蚀以及水流冲刷的影响下从岩石中被分离出来的次生矿,是一种风化的产物。 而由于这些矿物集合体的成分不同、形态不同、分布不均等原因才形成了我们所能见到的各种颜色的雾。常见的颜色有淡黄、红、褐等色,其中以红黄色为常见。
那么为什么有的石头会有这样的雾呢? 为什么石头会出现不同的雾 因为翡翠原石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而且时间也比较长,所以其形成的因素也有很多,而这也导致了翡翠原石的品种和特性千差万别。 但翡翠原石都是由坚硬致密的岩浆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而成的。
当岩浆冷却过程中,一部分富含铁质的液体沿着缝隙或裂隙渗透出去,最终成为了翡翠的原生矿。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局部的岩浆逐渐结晶出硬玉,并慢慢凝结成块,成为玉的原始状态——翡翠的原石。 但是因为地质作用的影响,原本的翡翠原石被挤压、研磨后渐渐变成了现在的翡翠原石的皮壳。 而在长期的风吹雨打下,原本附着在原石表面的铁元素发生氧化反应,最后便形成了我们所看见的形形色色的玉雾了! 根据翡翠原石的玉质和雾的性状可以大致将翡翠原石划分为三类:皮壳薄雾、皮壳厚雾和水皮雾。 三类雾的特点及成因如下: 一.皮壳薄雾的特征及成因 这类雾的特点就是分布在翡翠原石的外表且较薄,一般只有0-1mm左右,透明度较高,多为淡黄色或者白色。 之所以会形成如此薄的皮是因为原石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铁元素流失到原石的外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表皮较薄的翡翠毛料。 二.皮壳厚雾的特征及成因 这一类翡翠原石的外皮厚度一般为2-5mm,主要呈白色、红色或者灰色,且多数会有一道或多道的裂纹存在。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翡翠原石的内部矿物质在长期受压的作用下发生了改变(比如铁锰元素变成磁铁矿),导致原本包裹在翡翠中的物质外露,从而产生了这种现象。
三.水皮雾的特性及成因 最后这一类的特点就比较明显了,这类翡翠原石的皮壳就像刚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又称为水沫子,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它们在早期形成了玉石,但在后期却浸入了水中,因此才会形成今天这样的外观。 水沫子的外皮多呈现出灰白、淡黄色,皮壳较薄且多呈现凹凸不平的状态,用手触摸有滑感;而其内部则多为白色,质地较为松散,多呈颗粒状。 如果一块原石表面有雾的话,那么这块原石就很有可能具有不错的种水和肉质哦~不过也不排除个别例外的现象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