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状翡翠好还是冰种翡翠好?
题主可能把“胶感”和“冰种”混淆了,其实这俩根本不是一回事! 所谓“胶感”,其实是形容玉质的一种感觉,而“冰种”则是一种底色,或者说是一种底子的颜色。 所以从字面上就能看出,“胶感”强调的感觉是“黏糊糊”“糯叽叽”的,而这种感觉的确也是由玉质的结构决定的。 我们在评价一块玉石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一个概念叫“质地细密”,这块料子如果肉质非常细腻而且颗粒感很弱,那么给人“糯糯哒”的感觉是很正常的。
而这种细腻且糯软的感觉不是一种特定品种才能拥有,目前市面上的绝大多数玉石都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除了已知的和田玉、南红等,就连一般的石英岩玉(如岫岩玉)也普遍具备这些特点。 如果一块玉给你一种“糯糯哒”的感觉,那说明它并不是假的,而是真的存在这样一种质感。 当然,“糯糯哒”并不等于水头足或者晶体细腻,比如我们常看到的一些白玉原料,乍一看上去可能比较干,也就是水头不足的,但它的肉质却很细腻,这种细腻的质地往往会给人一种“糯糯哒”的感觉。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水头足的玉一定就好,也不能说干干的就不好,关键还是要看结构。 回到主题,既然“胶感”是一种触感,那就取决于个体差异了,有的人觉得有胶感的玉好看,有的人则不这样认为,正如有人喜欢白水乳液的肤感一样,其实不过是表面有一层薄蜡的原因所致,并非真有水。
总而言之呢,“胶感”只是一种感受,不存在真假,而“冰种”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质感,也可以说是底色的感觉。 其实,大多数的玉并不是单靠一种底子来表现的,往往都会有底子和表面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如我手上的这只老坑飘花翡翠如意,虽然种水是老坑玻璃种,但表面的皮壳是风化的,这种风化不仅使得光线发生折射,同时也使得颜色变得柔和,这样一来,原本翠绿的底子上就会蒙上一层淡淡的黄色,看起来就像是“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