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几种等级?
翡翠,作为一个传统的玉石品种,一直深受国人的喜爱。在现在的市场中,翡翠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和重视。而大家对于翡翠的认知,也多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饰品或玉石原料、成品。如何来评判一件翡翠的好坏,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也是这篇文章要和大家探讨的内容。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视频,这个视频的点评人可是有大来头,他可被称为“珠宝界的郭德纲”,是央视著名节目《一锤定音》的主持人——张连仲老师。
在视频中,张连仲老师总结了两个评价翡翠好坏的标准,即 种、水、色(工),这也是我这篇文章的评价标准。当然,评价一件东西的好坏是没有绝对标准的,就像10个人里有10个哈姆雷特一样,对美的认知本就无统一标准,所以这些评价标准也只是相对的,仅供参考。
接下来,我们分别来看看这3点评价标准都是什么。
第一,看种水。种和水,本来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种,指的是结构;水,指的是透明度。而对这两者的组合,我们一般用“水润”来形容。 所以判断一件翡翠的好坏,首先要看它是否“水润”。 “润”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评价标准,它取决于个体对于通透度的感知,所以也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不过,我们可以将“润”分为三个层次,以此来作为参考。
在这个视频里,张连仲老师将翡翠的透明程度划分了四个等级,而我在此稍作修改,将其分为了 半透明(玻璃地)、微透明(糯化地)、不透明(豆种) 3个层次。之所以如此修改,是因为我想突出“种”这一概念,毕竟“水”的范畴较大。 而种这个概念,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区分不同质量的翡翠。
比如同样是不透明的翡翠,若它是豆种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判定它的质量较差;如果说它是糯化的,那我们则可以判定其质量较好;而如果它是玻璃地的,那我们几乎可以判定这是件上乘之作。
第二,看颜色。众所周知,翡翠是一种有色宝石。所以,颜色的优劣对于翡翠来说也很重要。 但是,在这里我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均衡”。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非常漂亮的石头,它们的色彩十分艳丽,如满绿(正阳绿)、红翡、紫罗兰等等。但是,这种鲜艳的色彩往往是很不平衡的,一块小小的一块石头上,可能会同时存在好几种色调,而且它们之间不会有过渡,很明显这是不妥的,这种石头我们称之为“浓淡分布不均”,也就是下图这样的。
好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无论是绿色还是紫色或者红色,都应该是有色系的,而且它们应该是有深浅变化的,如上图右。而这种有浓淡变化却又均衡协调的颜色,我们称之为“调和”、“均匀”。
所以,判断一件翡翠的好坏,我们还要再看它颜色上的“调和”程度。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里的颜色是指纯净度和饱和度的意思,而不考虑颜色面积,也就是说,如果一块小石头上有绿色的斑点,即使它绿色饱和度很高,它也不是好的颜色表现。
第三,看工艺。这里的工艺,并不是指手工雕刻工艺,而是指镶嵌工艺。因为对于大多数的消费者而言,购买翡翠主要是以首饰为主,而首饰级的翡翠,大多是经过切割、打磨、抛光成型的。制作工艺是否精良,也会影响一件翡翠的品质。
通常来说,优质的手工制品,除了要有精湛的技艺以外,还要尽量保持材料的天然形状,尽量少人工修饰的痕迹,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体现原材料的美。 而在现实中,由于翡翠原料多是块状,而且带有颜色和种水的区域也常呈斑块状或是条带状,所以很难做到完全利用,因此就会产生加工后的废料,这些废料会损失掉原本的颜色和种水,自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