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绺裂怎么解释?
首先,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所谓的“绺”就是天然翡翠在形成的过程中,外围的一些晶体由于来不及融合,而形成的内部瑕疵(类似冰裂纹的);所谓“裂”则是构成翡翠的晶体发生断裂。二者都是天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从商业价值和美观程度来讲,肯定是不太一样的。
以自然界中的石头为例,在开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把质地较差的部分剔除(称为“捡活”或是“选别”),剩下的部分再进行加工。不过由于天然翡翠是在地下生长,所以“捡活”、“选别”的过程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于是那些原本存在于石头内部的瑕疵也就留在了成品中——这些瑕疵的大小、多少、位置都可能对价值产生影响。其中影响比较大的自然就是绺了。
因为一般来讲,同一块原石中,可能同时存在多种不同性质的瑕疵,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瑕疵特征进行判断。 比如下面这张照片里的瑕疵,从外观上就能比较明显的区分是绺还是裂: 虽然叫法上区别不大,但“绺”和“裂”的确切的含义还是有不一样的。
例如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有长长的细线贯穿整个画面,这就是所谓的“绺”——这种形态的瑕疵,在行业中又被称为“蜘蛛爪”。如果顺着它轻轻挑拨,可能还会活动。 类似的“蛛网状”的碎绺很多,就不一一展示了。
而上面的照片显示的是比较典型的“裂”——从边缘开始,呈放射状发散,且用手敲击的时候,声音比较沉闷。如果是大的裂纹,往往还可以看到缝隙里面夹杂着白色的粉末。 关于“裂”的成因目前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由于岩石中原生裂缝在后期结晶过程中被填满,后因外力作用(如碰撞、挤压等)使得填塞物遭到破坏,从而出现裂纹;另一种认为与矿物结晶时排列不完善有关,即晶格受到破坏而产生裂纹。
无论是哪种说法,显然“裂”要比“绺”更严重一些,对价值的影响也更大。 在挑选的过程中,除了要看清楚有无“裂”或“绺”的存在,还要留意它们分布的范围是否广泛。毕竟如果只有一处一处的细纹,问题似乎也不大——关键是要看它们是否连成一片或者整个块头较大。可以的话,用手摸摸看看是否有明显凹凸感也是不错的方式……嗯,能省则省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