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美在哪儿?
“翡翠”一词,始自明清之际。明代谢环有一幅名画,名为《春夜邀友图》,其题识中即有“翠毫笔”、“绿玉簪”之语;又如清代诗人黄景仁的一首诗中,也有“日斜画舫春来早,满船清梦伴云飞——翠袖倚风,罗袜凌波微步,素弦吟月,短箫吹断清愁”的句子。可见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人们已经常用“翡”和“翠”二字来形容不同颜色的玉石了。
那为什么要用这两个字来称呼一种颜色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从玉石的染色史说起。根据现在的研究,人类使用天然染料来给玉石染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人工化学染色的历史更是可以上溯到宋朝。[1][2] 到了明清时期,人工化学染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时的人们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玉色都是自然形成的,有一些颜色是人为添加的。在鉴定玉器时如果发现颜色有异样,往往就要打上“假”字标识。例如一块青玉牌子上所染之绿若染草,就会被标注为“绿非真色”;若是染成红色的玉饰出现白色痕迹,则会标以“红为假色”。(《阳羡瓷绘录·正集》)在鉴别玉器时代时,常常需要同时考虑两种因素:一是器物的材质,二是器物的染色工艺。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确认器物的年代。
因为“翡”“翠”两字有分别收录于《广韵》和《集韵》,而且两者都属于平声鱼韵,故此处将“翡”字列于前,“翠”字列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