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有什么时修?
学名:充填改造现象 别名:水头、抛光粉、浸油、灌浆、注胶等,行内称为“修色”或“补玉”。 翡翠在开采后,通常会有瑕疵(黑色、黄色等杂质)和纹裂(纹路和缝隙)。这些瑕疵会影响翡翠的完美程度甚至价值,因此要尽可能将瑕疵去除,或者加以修饰。
目前市场上有几种“修”的方法——
1. 打磨抛光。把有瑕疵的地方磨平,使其看上去平滑一些。
2. 烫蜡。用高温的蜡液填充裂纹,使它变得不那么明显。这种方法比较古老,现在用的比较少。
3. 打孔。如果一件翡翠有很明显的裂纹但又不想报废的话,可以在重要位置打孔,然后将两枚珠串连在一起,变成一枚珠子。
4. 雕刻。有些裂纹或者瑕疵可以通过雕刻来掩盖,如给翡翠雕出一个造型独特又精巧的图案,既美观又能弥补缺陷。
5. 浸泡。这是市场上常用的方法之一。具体做法是把需要处理的翡翠放入特制的液体中,让液体充分浸透至内部,达到清洗效果。这一过程同样可以修正瑕疵,使得颜色更均匀,透明度更好。
6. 染色。这个方法是利用有机染料将颜色染进玉石内部,一般用于有色斑或有淡色的翡翠。
7. 镀膜。采用化学方法,在翡翠表面镀上一层薄而硬的塑料薄膜,以达到保护色泽和光滑度的作用。
8. 烤色。这个方法和染色差不多,只不过是用高温火焰加热宝石,使其表面的着色分子加速向内部渗透,颜色更容易深入。
9. 注胶。这个步骤是在商业层面上出现的新技术,即将一种特殊的树脂溶液注入翡翠中,起到密封作用,提高硬度防止跑水(发干),增加光泽度和透明度。
翡翠是所有玉石里面保养最麻烦的。如果保养不当,翡翠会失光变色。但保养好的翡翠,由于经常接触人体,受到汗液的滋养而越戴越亮,以至于老玉友们都认为翡翠也是有生命的。其实,这些变化的原因都是由于翡翠的结构所决定的。
翡翠由硬玉(辉石类)矿物及其伴生矿物组成的集合体。硬玉的化学分子式为NaAlSi2O6,属中一斜方晶系,其晶体形态常呈柱状,常具有滑劈开和解理。硬玉矿物首载于汉朝东方朔撰写的《海内十洲记》,晋朝张华的《博物志》及《文选》注释中也有记载,我国人民对翡翠的利用及有关翡翠的记载至今已达两千余年。
翡翠的内部结构类似砖墙,硬玉矿物呈柱状(砖块)平行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并被方辉石、钠铬辉石、钠长石、角闪石及铬铁矿等次生矿物所填充和交代。通常我们把硬玉矿物的颗粒称为翡翠的晶粒。一般情况下,翡翠的晶粒越细,透明度越高,质量越佳。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不同的切工会导致翡翠外观效果的差别。透明度较好的翡翠,采用玻璃种窗花一样的薄片状及蛋塔状切割,能使产品显得更通透、更绿。
同时,不同质量的翡翠的处理方法也不相同,低档乌砂青及水捞青翡翠受热后,其黑色容易消失或大大减少,从而能提高档次。但是高档玻璃种翡翠受热后反而容易变乌(原因是组成翡翠的主要矿物硬玉受热后产生柱状分解,形成次生钠长石,而次生钠长石是不透明矿物,从而降低了翡翠的透明度)。
玉器加工中的浸蜡就是利用高温及真空使蜡渗透进入翡翠内部,阻隔次生矿物的进一步生成与扩大。次生暗色矿物的扩展是导致翡翠质量变劣的主要原因。因此,对质量上乘的翡翠,应避免油污及汗渍的侵蚀、避免高温及阳光直射、避免外力撞击与剧烈摔碰,宜经常佩带或用微湿毛巾抹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