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棉会变少吗?
会。 翡翠的棉絮,即翡翠中肉眼可见的杂质物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翡翠的结构组成部分(组成翡翠的为硬玉岩或嫩玉岩),而是一种特征性缺陷。其主要是由硬玉晶体在成矿过程中未能充分集合而形成。 翡翠的棉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棉(intrastructuralmineralization)也称内部结构棉或晶间棉,是由组成翡翠的矿物晶粒之间胶结不紧密造成;另一种是色根棉(rootofcolor),是指翡翠在形成过程中,某些金属元素迁移聚集而在局部形成的绿色、黄色或紫色的色带,这些色带的边界与构成翡翠的矿物质颗粒间界或纤维状网络系统上的小凹坑对应。 除了影响观赏价值外,棉对翡翠的质量并无实质性影响。不过,如果棉所占的比例较大且分布较广则会使翡翠质量大打折扣。
目前,行业内对于如何评定和区分不同形态、分布范围的棉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尚未能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消费者在选择购买翡翠时,应理性看待“棉”的存在与否及大小多少问题。
翡翠之棉,是相对于其底而言的,是生成翡翠的硬玉矿物之间的间隙或其它杂质成分。我们观察翡翠之棉,是透过其底的透明度或绿色的鲜嫩度而言的,即一般所说的棉多底子差或棉多绿色灰暗,棉多绿色不活等等。
棉多的翡翠质量等级较低,价值也不高,棉少底子通透明亮的翡翠自然是价值连城的翡翠,我们通常所说的玻璃种翡翠,应该说“棉”比较少。
翡翠之棉,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消失的,更不可能变为绿色,但在存放时间较长之后,有些棉会变黄,尤其是透明的冰种翡翠。底子比较清亮,棉很少的白色冰种,在存放到五十年以上之后,其棉体可能会变黄,甚至整个透明的底子也可能变黄,这就变成蛋黄地了。所以白冰透明种有时称为“黄洋灰”,就是说有可能从白色变成黄色。
有些老玻璃种的翡翠,存放时间久了之后,也会出现许多白色细小的棉丝,即所谓的“牛毛纹”。这是因为翡翠中常含有一定量的钠长石等其它杂质,这些杂质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被镶嵌在硬玉的晶体间隙中。在千百万年以至更漫长的时间中,可能由于地壳的震荡,使翡翠的结合力有所减弱,使原来的镶嵌在硬玉之间缝隙中的钠长石等其它杂质物质有所松动,有时便呈棉状或星点状显露出来也未可知。
而这种“老玻璃种翡翠出现棉丝或棉絮纹” 的说法也有所依据。因为老玻璃种的翡翠,本来是硬玉矿物结晶比较粗大密集的透明的翡翠,它应该没有棉才对。但一些老玻璃种的收藏品中却有棉丝或棉絮纹出现,因此,上述这种说法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总之,以上一些情况,由于缺乏更可靠和更准确的科学根据,只可作为翡翠收藏玩赏爱好者的参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