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会酸洗吗?
不会,因为现代的酸洗工艺是借鉴古代酸洗技术的演化而来。 早在汉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利用含酸的溶液处理玉石材料以改善其光泽度的技术。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块汉朝白玉料,经X射线检测发现该玉料的表面和内部有大量的裂隙,这些裂隙在透射图像上显示为黑褐色,表明这些裂原是在矿物颗粒间形成的,后经浸蚀作用而扩大。可见当时就用含酸的溶液来浸泡玉石了。
宋代时出现了一类新的玉器——瓷胎竹节玉管(也叫“水竹管”),这是以瓷器为原料再加工制成的玉器。这类玉管的表面光洁、透明度好并且颜色均匀,这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凡玉之色青白者,谓之翠”相一致。其实这也证明了当时已经掌握通过化学方法来提升或改变翠色的技术水平了。
翡翠的“酸”是用强酸或强碱的溶液浸泡翡翠,以软化翡翠表面破坏部分和染色剂残渣,然后再冲刷掉的一种方法。现代的做法是浸泡在浓度很高的强酸或强碱溶液中,通常只用一星期左右,浸在浸盆中时还会用针管往裂隙中注射溶液。清洗浸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充胶体色彩的深浅和优化处理程度。一般浸泡时间越长,染色越浅,效果也越好。“山改”翡翠浸泡的时间要比“水改”翡翠时间长。
按照上述做法,经过几次浸泡清洗,原本浓稠的胶体转变为粘性不太高的透明“水色”,再经过一两次的浸泡清洗,染色胶体几乎完全转变为透明的胶体。
“山改水”翡翠的“山皮壳”是用工具刻出来的,而不是流水冲刷造成的,因此刻出来的“山皮壳”比较粗糙,因此“山改”后浸染程度也会稍浅。“水改”则浸染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