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铁香炉吗?
有的,就是熏香炉(熏香之具)的发展史。 先秦时,贵族室内陈设的“六馨”中就有“熏香”一项。这时的“薰”字写作“薰”,即后来的“熏”,而“香”是后起的表示芬芳气味的字,“烧香”即“焚烧气味芳香的东西”的意思。《礼记·檀弓下》记孔子的话:“夫子之寝疾矣……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其实应该指代“房事”等,因为后面话锋一转又说到“君子有三畏”、“有大节者,不可夺也”,可见“三戒”本来指的是男女之事。但因为这里提到了“烧香的居室”,可见是在屋里烧什么东西,而且这东西的气味能传播到整个房间。
由于甲骨文中没有表示这个字的字形,因此学界一般认为这是个金文字形,也就是从商朝到汉朝逐渐演变的字形1.2.3。我查了一下,这种形制的熏香炉在汉画像石和汉墓壁画中常见,多用来烧香料(一般是香草或者带有香味的植物)。比如山东沂南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石4上,就有一幅“熏香图”,画中的男子手执扇子正在把香料吹进一个上面有横梁的器物里(估计该器物下部有个炉灶,但是画像表现不出来),烟气通过上面的一根管子进入另一个容器里,这个容器上还支着一把扇子(显然是用来扇风的)。这种形式的熏香炉一直使用到晋唐时期。
到了宋朝,出现了“手炉”——一种比熏香炉更小巧精致,可以放在书案上使用的熏香器——并在元朝时传到了日本5。到了明朝,手炉不仅在中国,在日本也很流行。 至于题主说的铁香炉,应该就是手工炉,也就是不是采用陶制或金属铸造的,而是用泥土直接烧制出来的香炉。由于泥土的延展性比较好,所以这种香炉往往外形比较圆润,且有镂空装饰。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介绍明代宫女日常的文书,其中就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制作“细泥儿”香炉(可能就是指这种手工炉),并在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让工匠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