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钱是怎么制作的?
清代铜钱的制作程序仍沿用明朝旧制,工序繁杂,技术要求相当严格,其制作基本有六道程序:
其一是制坯,用铁铸成直径为9寸的铁饼作钱模,也有用厚木的,因铸造需要红铜和铅锡合金,所以叫红黄炭炉各一,铜炉下有二孔,上大下小以供风力增加火力,炉旁还放置两个风箱,并将一定分量的红铜和铅、锡放入炉内熔化,待熔化后即用大铁钳夹取,将铜水注入钱模上中下三道铁圈之内,待冷却后取出上面二圈,即得钱坯。
其二是钻孔,用铁轴和铁圈做成的机具,将钱坯放在上面,下用脚踏使轴带动铁圈转动,另用一机把钻杆顶住,靠惯性转动来钻钱文方孔,但不能钻通,留待入炉时在铜水压力下自然冲通。
其三是铸钱,将钻好方孔但未通的坯饼置入钱印,再将铜液滴在“印”上,冷却后顶起钱印,即可脱出铜钱。
其四是磨钱,将铸好的铜钱装入石臼中捣磨使钱光滑。
其五是点捻,钱文方孔未通,必须用人工点捻,以通方孔。
其六是捡钱,将磨钱后的钱捡出,并拣去残缺损坏的钱,然后把合格的钱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