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翡翠有沁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沁”。 所谓“沁”,泛指玉石及其他材料玉器在生成、开采、加工、使用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变化。这些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风化、腐蚀、地质运动等;也包括人为因素如采矿、掘墓、考古、玉器打磨抛光、佩戴等。总之,“沁”是玉器在自然条件下所受到的外力作用。 那么,这种外力作用会对玉器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可以通过对“沁”的分类来了解它对于玉器的影响。 通常而言,“沁”可分为土沁和水沁两大类。其中,土沁又包括泥沁、灰沁、包浆沁等;水沁主要指水溶沁。
那么,不同的沁有什么具体表现呢? 土沁的表现形式较多且较为复杂。不同的土质所含的矿物成分不同,对玉石的作用机理也各有差异。例如,在新疆和田等地发现的玉器多有糖皮出现,这是由于玉件暴露在氧气浓度高的地表环境中,逐渐被氧化形成的氧化铁薄膜。再如,甘肃武威娘娘台遗址出土的西周的玉器,大多呈深灰色,这是因为玉器埋藏于土中,受土壤里的铁离子渗透而导致的浸染作用结果。我们常见的长满绿苔的玉器,其实也是土沁的一种表现形式——青苔自洁现象。
水沁一般表现为透明度高,色泽均匀的圆珠状或水滴状,俗称“水胆”。若将含有水沁的宝石放在热水中浸泡,可见气泡冒出。当然,并非所有水沁都如此完美无暇,有些也会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出现絮状物、云雾状和色斑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些新石器时代的玉器表面可能覆有一层光亮的物质,这一现象被称为“光泽膜”。虽然目前人们对这层“光泽膜”的形成原因尚不清楚,但显然它与土沁和水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了解了“沁”的种类和表现形式后,接下来我们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如何分辨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是否有过“沁”?也就是说,如何判断一件玉器是不是“天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