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密度多少的好?
翡翠的密度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值,在行业里一般把密度大的叫做“老坑料”;密度小的称为“新坑料”。其实这只是行业里的说法,并不是指这个品种或那个品种的翡翠有“老坑”“新坑”之分,而是指在同一块原矿中,其不同部位的翡翠颗粒之间的距离有多大而得出的一个比喻的说法而已。 也就是说同一块原料做出来的首饰,其种好水好的部位(也就是颗粒间的距离小,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感觉不到颗粒的存在)密度会大一些,反之则密度小些。但这一切都在肉眼可辨的范围内,且差别不是以克来计算的。比如常见的豆种、糯种翡翠大多都属于这种类型——肉眼可以观察到结构,但结构不致密。
相反,玻璃种、冰种翡翠就属于肉眼不可分辨结构的,也就是非常致密的类型,就像玻璃一样透。当然,有些特殊材质,比如乌鸡种、春带彩等,虽然也是肉眼可以看到结构,但是结构仍然会给人一种模糊、松散的感觉,这与上述类型的种水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对于天然形成的宝石来说,没有绝对的密度大小的说法,一切都以肉眼所见为准。除非是人工处理过的宝石,因为其结构已被破坏,才会出现“密度大”的情况。所以,如果看到有人说某件翡翠的密度大,而另一件的密度小,其意思就是指前者种好水好,后者种嫩水差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