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手镯不是玉吗?
“翡”字,在古汉语中,是指一种红色的玉。而“翠”字,则是在明清时期,才开始指代我们现在所说的“翡翠”。 因此从词汇历史演变的轨迹来看,“翡”和“翠”本来就不是一个概念。而“翡翠”更非二者中任何一者的简称(尽管现在不少人这么称呼),而是两个概念的并集。 所以,严格来说,我们现在的文字表述应该为“红翡绿翠”而不是“红翡翠”或“绿翠”。
至于题主所提到的“红翡、黄翡及紫罗兰翡翠”,其实也符合现代中文对这三大色系的分类标准。 当然,对于外行人来讲,这样详细的分辨似乎有些过于烦琐。于是,古人就采用了更为简单的方法——将红色系玉器单独拿出来,用“翡”字指称;绿色系玉器单独拎出来,用“翠”字指称。二者的交集部分,就是今天的“翡翠”——一种由硬玉岩蚀变形成的颜色多样性的矿物集合体。
不过,虽然“翡”“翠”分得清,但“翡”和“翠”放在一起可就不一定代表“翡翠”了!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古人眼中的“翠”并非我们今天所谓的“翡翠”。 比如明代高承《遵生八笺》中,对“翠”的解释是——“碧玉,新疆玉也。有红、黑、白三色。红者为翡,黑者曰墨翠。”这里的“翠”显然不包含今天所谓的“翡翠”。
又如近代著名书画家张大千著述的《山水画全集》中,对“翠”的解释与高承的描述几乎完全一致。只是张大千补充了一点儿,那就是将“红翡”中的“翡”解释为“赤色宝石”。 也就是说,至少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人们口中的“翠”指的是一种红色的玉石,这种红色的玉石包括“红翡”和“鸡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