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质量指的是重量吗?
题主说的质量,应该是货品的“分量”或者叫“克重”。在玉器交易中一般不称“斤两”。 这是因为: 一方面,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是十六两制(一两等于五十克),这样一公斤就等同于现在的1.6斤;而现代的计量单位则是千克,即一公斤等于一千克,如果按古代计量方式的话,那么一件玉器的重量就等于2.5公斤,显然,这在交易时是很不便的且容易扯皮的,所以,人们还是习惯用千克计重。
另一方面,玉石的密度一般在3.30g/cm³左右,换算成千克就是3.3e-3kg/cm³,那么一块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纯玉石,它的体积就是立方厘米,再用公式m=Vp就可以计算出它的质量了,即1g。 而同样的一块原料(假设重量是150g),如果是白玉A,由于材质问题其质量mA就会大于同样是白玉B的质量mB;而如果这块原料是墨翠C,因为颜色原因,其质量mC则小于同样是墨翠D的质量mD。 也就是说,同样是一块原料,因为质地、颜色等不一样,其折算成的商品“质量”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购买玉器时,除了要看“外观”(色、形)外,还要留意商品的“质量”(当然,若是以实用为目的,如买来当作首饰戴的,那就不必太在意其质量了)。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这样的:如果一件玉器“外观”和“质量”都不错的话,那么这件玉器就称得上是一件上乘之品了!反之,如果一件玉器“外观”很差但“质量”很优,那就说明这件玉器虽然不值一提,但却可以戴上很久…… 以上,就是关于“质量”的话题。
不一定,首先要知道影响翡翠质量的因素有好几个,颜色、种份、底子、工艺、重量…等都是影响着翡翠质量的因素,而且,每个因素还有着很具体的分级别,如果想要对翡翠质量做一个综合性的考虑,那就非常复杂了,但是,翡翠的重量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还有其它的因素。
影响翡翠的要素
翡翠在自然界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色彩,红、黄、白、黑、紫、绿...等,颜色的组成是多样的,但只有绿色的翡翠价值高,所以翡翠的绿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的绿色还要分为好绿、次绿、水绿、脏绿、青绿、菠菜绿、蓝绿…等,同时绿色的表现还要考虑绿的色度、浓度、鲜度和绿的形态分布,这些综合着来评断翡翠的颜色美度。
翡翠的好次在我们云南通常讲的就是“种”,好的翡翠一般称为“高种”或“老种”,如玻璃种、冰种、老坑玻璃种等,这些翡翠的内部结构致密且细腻,透明度高,显得非常水润,次的翡翠结构疏松粗大,且透明度差,表面非常干燥,甚至呈现出石性和青钢阳等。
翡翠的底子是指绿色以外的背景部分,主要考虑的是紫色、白色和红色的色调,如白色的是否干净、紫色和红色有多深艳,如果绿色非常透的话,内里的脏种会有所体现,也是需要考虑的。
一块翡翠首饰,其工艺水平也是决定其价格的一个要素,不同的器型和题材有不同的工艺要求,好的工艺师在雕刻时会利用翡翠的颜色和底子进行设计,使得翡翠首饰更加精美,同时,玉雕师级别高低也是影响首饰价值高低的一个要素。
翡翠饰品的大小、厚薄、造型等也是影响着翡翠价格的价值,如一件首饰的重量大(且颜色、种份和底子好的前提下),其价格肯定要比同色的同种份的小件要贵得多,首饰的造型漂亮优美,也会受到人们的更加喜爱而加价出高价购买。
综合评述翡翠的等级高低和价格水平,我们通常会根据以上四个要诀,先定颜色、后定种份,再定底皮,再考虑其它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