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有什么文化内涵?

池东州池东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玉”比“翠”字更为古老。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玉器是新疆和田河沿子遗址出土的玉石器,距今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而翠是一种绿色宝石,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25年,希腊国王曾出兵入侵埃及,掠走大量翠石。

2,《礼记·曲礼上》有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汉代郑玄注曰:“礼,不逾距。”可见古代送礼是件很讲究的事情——“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你送我东西,我便不能白收你的礼物,必须回赠。于是,在馈赠的礼物中便出现了“压惊”、“压席”之物——也就是今天“压箱底儿”这一说法的源头。而在明清时期,也有送“压惊”或“压席”之物的习俗。 直到近代,由于通商口岸的开辟和近代交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那种尊卑有序的礼制渐渐被取代了……

3,古人用玉装饰自己,除了表达祭祀等礼仪外,还希望达到“以玉比德”的目的:通过赞咏玉的仁、义、智、勇、洁等方面品德,暗示自己也有这些美德,从而赢得社会地位和名望。

薛奕峰薛奕峰优质答主

翡翠是一种玉石,又是一种饰品,更是一种文化。自翡翠出现以来,就以吉祥如意的象征,为人们带来喜气,为生活增添色彩。国人之所以喜爱翡翠,正是由于她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翡翠不仅是美丽和财富的象征,更是情操和气节的寄托。古人以玉喻人,以玉比德,把玉的品质人格化,赋予玉石五德、九似、十一德等内涵。

古人还认为玉有祛病健身和保佑吉祥的功能,故玉常做成佩饰,戴在身上,以备不测。从美学的角度讲,玉的五彩缤纷的颜色、富于变化的肌理和半透明的质地,给人以宁静、优雅、含蓄、温馨、质朴的感受,这些正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观。

中国人自古就有佩玉的传统。《礼记·玉藻》中讲:“古之君子必佩玉”,佩玉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古人认为,玉温润而有光泽,不以角颖加人,切磋以成器。所以玉有五德:恭敬、廉义、决断、仁慈、明信。儒家把玉的自然属性拟人化,当作君子应具有的理想品格。古代儒家的创始人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是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玉的德行是“君子”必备的品质。如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把玉作为评判道德水准高低和精神修养完善与否的参照物,使玉的德行成为“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标准及规范的审美形式。

国人将玉的这些品格视为人格美的化身,认为“玉”字双人,玉在人人,希望人们都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道德上的玉人。古人认为人性有似于玉,都是有小瑕疵的。所以人需要“切”“磋”“琢”“磨”,以克己塑造人格,去除人性不好的一面。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荀子说“故玉人之事,疾、(同雕) jade)其白,越其黑,而规其理”、“治人也亦然,勉之察之,砥砺错之。故治之尽也”。所以玉器的制作过程是“切、磋、琢、磨”四道工序。古诗曰:“玉虽有美质,在于石山中,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琢磨便为万代之宝”。玉由粗陋顽劣之质,到温润莹泽的美玉,需要经过艰苦的工作,所以古人认为治玉的过程就是修身过程。

人如其玉,玉如其人。玉德比人德,玉德喻人德。玉成了德行和操守的代表。玉不愧为国之大宝,民族之大魂。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