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绿翡翠叫什么绿?

韶冰歆韶冰歆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 深绿色”是一个范围非常广的颜色概念,它的边界无法准确界定,所以无法有一个确切的颜色名称。 比如把刚砍下树还未进行任何处理的木材放在阳光下照射,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其中绿色的区域和黄色区域(因为叶绿素而呈绿色的叶片部分),我们把浅黄色的部分打磨抛光以后可能得到正绿的色相,而把深绿色的部位打磨抛光以后得到的色相可能是偏黑的。 所以如果按颜色分类的话“深绿色”应该属于中性色调或者暖色调了。 那为什么要讨论这个没有明确界定的颜色概念呢? 因为我们在挑选翡翠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商家这样介绍:“这是满绿的玉飘花啊,颜色浓艳纯正、分布均匀浓郁;” 而实际上很多这样的“满绿”往往是偏黑的深色绿,只是由于颜色集中分布在较小面积内并且色彩较鲜艳而给人满满绿色的感觉。

那么同样是深绿色,为什么有的看起来舒服有的就难受呢? 这就要谈到颜色和光的关系了。 我们所看到的外界事物其实都是由光线通过眼睛的细胞传递信息的结果。 不同波长的光我们会有不同的视觉反应——有些波长的光我们会感觉明亮温暖有点刺眼(如阳光),而有些则让人感觉暗淡清凉(如月光)。 人眼有两种感受颜色的细胞,它们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有差异性,一种对红色,橙色,黄色敏感,被称为锥状细胞C;另一种对蓝色,绿色敏感,被称为杆状细胞B。

两种细胞对于不同波长光刺激的反应是有差别的,如下图,左边是锥状细胞兴奋时释放的离子电流,右边是杆状细胞兴奋时产生的离子电流。 在自然光的条件下,各种颜色的物体由于本身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与反射作用,最终在人眼里呈现的色彩是人双眼结合的结果。

而在强光照射下,例如太阳底下,一切景物都是黑白的,只有强烈的阴影区分,此时如果只论肉眼所见,那么物体的色彩应该是感受不到的了。 而宝石学中讨论的颜色往往是在自然光下讨论的,所以才会出现文章开头的悖论——“在自然光下,所有的绿色都显色,而且看起来是相同的。” 但是人是有视者差(也叫亮度适应)的,也就是对光强度有差别意识。 如在暗室里打开手电筒照一张白纸,虽然视野中全是白色,但是视网膜上的杆状细胞被强烈刺激,会产生大量电流,这些电流又被传送到大脑,从而有了“亮”的感觉;而如果此时闭上一只眼用另一只眼看这张纸,虽然视野中是暗的,但视者差使得另外一只眼睛的杆状细胞也收到了刺激,产生了和打开手电筒时一样的“亮”的感觉。 所以这种由视者差导致的“亮”是一种主观体验。 回到这个问题来, “深绿色”其实是个没有明确界定的颜色概念,就像上面提到的“明亮”一样没有明确的物理界限,因此不同的人对此的感受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花露霆花露霆优质答主

翡翠的绿色各种各样,有绿中偏黄,有绿中泛蓝,有绿中带黑,每一种绿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称呼,比如:青绿、瓜皮绿、蓝绿、黑绿、紫绿等。通常来说,这些绿色都是次生色绿色(即外绿),而内生色绿色(即原生绿)则被称作正阳绿。内绿和外绿之间并不是十分泾渭分明,在有些翡翠内部会同时存在内绿和外绿两种情况。而今天要说的深绿,其实它也可以算一种内绿,它是深色翡翠非常典型的一个颜色,在古时有老坑玻璃种绿翡翠的称呼。

什么是翡翠的“绿脏”

我们一般把绿色与黑色混杂在一起,色浊而不清,色深而发乌的翡翠,称为“绿脏”,这样的翡翠色调和质地都不好。但是若出现少量且质量较好的绿脏,能起到提神的作用,也无妨。我们把绿脏也归到深绿翡翠中来。

深绿翡翠有哪些特殊品种

底色发乌的深绿翡翠

此深绿翡翠常会出现白色絮棉状的杂质,看起来不干净,价值较低。

水乌岭

这种翡翠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暗绿色皮壳,皮壳内部常有不规则的黄绿色及深绿色玉带,玉带部分质地也不细致。这种翡翠虽然色浓,但皮壳部分往往裂纹多、石性重,不被市场欢迎。

黑水

它是黑乌岭的变种,其表皮多为黑色或钢灰色,皮壳下有绿色色斑,玉肉颜色很暗绿。

有铁锈绿的翡翠

这种翡翠在云南也叫做“秧黄”,即黄色中带绿。铁锈绿翡翠的色调会随着光度、角度的不同由黄绿色变化为黄橙色,一般成片带状出现,质地比较细腻。这种翡翠色调偏黄、偏暗绿,色差较大,且色调不够正,价值不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