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怎么中国明清?
因为日本在明朝中后期就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从文献到文物都有很多方面的研究和交流。 比如日本的《明史》编撰工作就开始了于庆隆二十四年(1693年),由儒学者、佛教徒分别主持进行。至于插图嘛,最著名的当然是文征明的《京都名胜图》。
而日本国内对明代中国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就是内藤湖南的《中国思想史》。 内藤湖南是近代在日本非常有名的汉学家,他通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细致研究,把中国分为“前明清时代”“明清时代”和“后明清时代”;并认为晚明时期(1570s-1620s)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折点,其转折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种观点被后世称为“内藤假设”或“中华帝国的黄昏”。
内藤湖南也是第一个把日本绘画与中国画加以比较,还第一个把日本美术分期的日本人。他的分期法被后世日本学者广泛采用,并被视为标准,成为现代日本美术史学界公认的权威。 他给日本画的定义是这样的:“所谓日本画,是指日本民族本身,在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进程中,作为自身意识所发展出来的艺术。这是与‘从中国输入’或者从‘西方输入’的艺术截然不同的。” 也就是说,在内藤湖南看来,日本画画的是日本自己,反映的是日本的精神文明,当然属于“中华帝国”的终结者和叛逆者,从而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