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代表什么?
这个问题好大,我尝试着回答一下。 中国画是一种在东方艺术背景下产生的,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这种线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指用笔用线的方式技法而言,它更代表着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由古至今在文人墨客心目中占支配地位的审美准则和欣赏习惯的演变过程。 绘画创作中最基本的元素就是形与色,而线条是刻画形的表现载体;笔墨则是描绘色彩的基本元素。对线条与笔墨的驾驭程度决定了创作者表现能力的深度。
中国画的线条与其他西方现代抽象派的线条又有不同。前者讲求轮廓、虚实、疏密,后者则追求扭曲、裂变、夸张。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一脉相承。 所谓阴阳者,黑与白也、阴与阳也,一阴一阳,万物相生相克,此变化之道也。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有山必有云,有云必然有大山的形象存在,山为阴,云为阳,山之阴,云之阳,阴阳相依,造化无穷。再如花鸟画中,鸟必有枝,枝必有花,花必有色,色必明暗,此阴阳变化之分明的范例。
所谓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也,天地之间的运行轨迹,春夏秋冬的更迭变换、风雨寒暑的交替,无不遵循着五行的规律。因此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草木之花,必具五行之特征,且须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演化进程,才有“顺天应人”的可能,否则就不是优秀的作品。 “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最重要的美学准则之一。它要求在创作时,必须尊重自然的生发规律,才能营造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理想境界。中国画的线条,一定要生动、鲜活而且富有生命的张力。
中国古代并没有系统阐述关于线条形态学方面的理论专著,但这些观念却潜移默化地在每一个艺术家心中生根发芽,并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之中。元代画家黄公望提出“作画先用墨汁在纸上铺开,然后以笔蘸墨水在水中画出轮廓”的方法,其实就是为了追求画面上的“干湿浓淡”有致。清代画家恽寿平提倡的“一笔而成,不分段而气贯注”(《南田画跋》),也是强调用笔的力度和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