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中国宜兴?
说到这个地名,那可真是有些故事了。 宜兴古称阳羡,秦朝时设置了阳羡县,隶属于会稽郡。后来经历了东汉、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到了唐朝武德年间,因为阳羡县治所就在今宜城,而当时全国实行州县两级制,所以为了表示这是京城的直属县,就在“阳羡”之上加了个“京”字作为县名——这就是“宜兴”的来历之一。(另外两个来历是,由于县城傍有宜陵山,故称“宜兴”;又因县城西临宜溪,亦称“宜兴”) 当然,加了“京”字的阳羡可不是普通的县城。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阳羡,帝乡也……县人朱延景,以孝友闻天下。其父祖皆尝任宰相。”可见当时的宜兴可是皇帝老儿亲自认定的“帝乡”——这简直可以说是“顶级光环”了! 不过到了北宋时期,这种“顶尖光环”却突然变成了“臭鸡蛋”,原因无它,只因宋初以来一直采取抑商措施,而宜兴又是当地有名的产茶区,生产茶叶的农户很多,所以这就惹恼了当权者。
宋朝时,官府往往把私垦稻田的人判处徒刑,罚作矿工或种茶的徭役,而私自种茶或者贩卖茶叶的人都按偷盗论处。对宜兴这样的茶叶产地,地方官更是严加管束。据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七载:“(北宋元丰四年)九月诏:『常州宜兴县出茶之地,限民种植,以防流弊』。”“(南宋绍定元年)正月诏:『常州宜兴县出茶之地。自后山林川泽,不许擅置田土’。”
到元朝统一全国后,设江浙行中书省,无锡为江浙行省辖下的第二州(第一州是杭州)。至正十八年(1358年)张士诚据苏浙一带称吴王,国号吴,建都苏州后,在太湖以东地区建立了太湖防御千户所,作为防守要塞。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攻占苏州后,设置江南行中书省。第二年改行中书省为南京留守司。南京留守司的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两省以及浙江北部。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先后五次北伐中原,每次北伐都经过徐州北上。为了保证北进部队的给养和后勤供应,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在南京东北约一百公里处的郭村设立了一个粮仓,以贮备北方所需的粮食。
为了防守蒙古骑兵,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东西约三百里、南北约四百里的大片地段修筑城墙并设防守军,称为边墙。(实际上,这些城墙大多已经垮塌,仅留下一些遗址,如溧阳的南渡镇古城堡遗址) 这座粮仓附近有两个村子,一个姓徐,一个姓朱,所以这座粮仓名为“徐朱粮仓”,后来简称“徐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