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圆孔钱有哪些?

勾振洋勾振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代的制钱承袭明代的铜质,仍为红铜,含铜量为80%,锌、锡及铅各为10%。清初铸币,文字笔势工整。顺治年间铸有通宝、重宝两种。通宝钱有小平、当十、当百等值;重宝钱只有小平钱一种。这两种钱的区别是“宝”字下“皿”无交笔的为通宝,有交笔的为重宝。从康熙元年(1662年)起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停铸了几种通宝钱和宝河当十大钱。嘉庆十六年只铸行当十小钱。道光年间开始,由于清朝的衰败,铸钱质量下降,偷工减料现象严重。特别是咸丰年间由于造币所出不敷入,各地纷纷铸造大钱,钱文和钱体的规格、大小、重量不统一,钱币上出现了“元宝”、“重宝”和“制钱”的文字,如“咸丰元宝”、“咸丰重宝”、“咸丰制钱”等。而且当十大钱有满文的,也有汉文的,甚至有汉文和满文并用的。“咸丰元宝”钱体很小,其当十、当百的购买力下降,相当于大清铜币小平钱的当五一文、当百二文。清朝还发行过两种铁钱,一种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铸造的,在四川使用,这种铁钱和制钱的购买力相同;另一种是咸丰三年(1853年)铸造的,当五大钱,在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河南五省流通使用。

清代帝王在位时每10年为一个年号,如康熙皇帝统治时的前10年称为康熙元年,后10年为康熙十年。清帝每年要铸行本朝年号的钱币,因此,在同一个清帝统治期间就有多种钱文不同的货币流通使用。如康熙皇帝在位62年,他就先后铸造过62种“康熙通宝”的制钱。由于年号钱铸行的数量多,文字风格一致,特别是“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的钱文相似,所以不易区别和识别。

清代钱面文字仍为两直两横格式,上为“通宝”,下为“制钱”重量,左右为地名。钱背的左右为满文记重,上下横刊汉文纪局(指铸钱局名,如宝泉、宝源、宝浙等)或文字,文字为吉祥语,如宝浙局铸钱背文为“吉祥”二字。清代主要铸钱局有:京城的宝泉局、宝源局;省一级的如直隶、山东、广东、云南、山西等省内的府、州、县设有铸钱局,铸钱局的多少视当地人口、市镇、经济、军事情况而定。清初直隶和山西铸造的钱币,在钱文上标记铸钱的府、州、县名,如“保定府”、“忻州”等。这些钱只在本省或周边地区流通,这种钱在钱市上称为“局名钱”,比较珍贵。清代铸钱局最多时有33个,最少时有21个。清代主要流通使用的小平钱的形状和大小与明代的制钱相似,钱径约2.8至3厘米,每1000枚小平钱重64斤(每斤合16两),因此每枚钱重约1厘(每厘等于0.1钱)。当十大钱的直径大于小平钱,当五十大钱的直径与前两者不同,钱文使用“当五十大钱”为记重单位,俗称“马牙钱”。

清代在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还铸有合当地民族文字的制钱,铸有蒙文、回文的五分钱,在西藏铸有藏文的制钱流通使用。清代的花钱有纪念币、镇库钱等。清廷的铸币制度虽然十分严格,但一些铸钱官吏私铸减重钱和劣质钱的恶行,还是屡见不鲜,如在钱的中心铸一阴文十字或星文,以减去铜质重量,这些恶钱对清代货币制度危害很大,给当地人民造成灾难。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