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翡翠佛珠吗?
有啊,大唐盛世当然少不了翡翠! 《旧唐书·地理志》中就有记载:“牂牁郡,上。本牂牁国;隋为郡。……贡物有夜光珠、水精(晶)、翡翠。” 这里提到的翡,就是大家熟悉的红色或橙红色的玉石,也就是赤玉或者绛玉。
而翠则是绿色玉石,这在古书里是很明显的。比如东汉杨孚《南越志》里提到:“其(乌弋山离国)西有碧绿之玉。”这其实就是指的翡翠。又比如唐朝段公路撰写的《北道书目》中也说:“勃律国……出好赤珠、次赤玉。”这里的赤珠,其实说的就是红宝石了。 而翠则是在各种古籍里都出现的,可见这是较为常见的宝石。而且翠这个字在古文里有两个读音[cuì]和[zì]。读作[zuì]的时候,是指像丝带一样的纹理,所以形容美玉时常用这个词。
而在唐代,人们常将两种颜色混合使用来表示今天所称的“翠绿”——即绿色的亚铁铝硅酸盐矿物集合体。比如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到秦俊所送的宝妆盒,内有“方色结佩一,五色结条一,青碧碧玺结条一,紫瑛结条一,莹白结条一,黄琮结条一……”其中的“莹白结条”,说的正是今天的白玉。而“黄琮结条”,说的则是黄玉,或是含有少量二氧化钛的透闪石软玉。
而[zì]这个读音的翠,指的是翠鸟,这种鸟类身体多为绿色,所以古人用翠字的这两个读音表示绿色。这也正与后来“翠”专指绿色玉器相契合。到了明代以后,才开始用“翠”代表翡翠。 唐代是肯定有翡翠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今天如此丰富的宝石知识,所以他们并不明白自己的玉石是什么,只是觉得颜色好看,就用进珠宝首饰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