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版人民币到底有没有价值?
这个要分开看,第一是错得有没有道理(理由)第二才是错得合不合理(时机) 首先我们看看银行或者央行错钞的理由是不是足够“充分” 举几个例子,1953年的两毛钱纸币,印错了两个字,一个是在正面左上角的“2”字,多印了笔画,变成了“20”,另一个是在背面左侧的汉语拼音文字“YUAN"少了字母“O”变成“元”. 还有1960年1元纸币,印错了两个日期,一个是正面的发行日期1960-4-1,另一个是背面的印制编号第7831598号,这两个数字很奇怪,如果是发行日期那么应该顺位排列,如果是印制编号,那么这个号码应该是78315*8*9*…而不是最后一位单独改变。
类似的错误还有第四版的50元人民币,在正面底纹图案中出现了“RMB”的缩写,虽然及时采取措施印刷新钞票,但是还是有部分早期错误钞流出。(其实我觉得这项设计还挺好看的) 以上的错误都有合理的改正方案,所以这些纸币在新币发行之后被收回,重新打孔流回市场,或者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外友人。不过由于回收比较彻底,这些纸币现在都比较罕见,特别是1953年的二分钱纸币,据说一张都难求。
再来说说第二种情况,就是央行或者银行的失误是不是合适公开披露。这里我主要指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金银纪念币,这种钱币的发行量很少,通常来说都是作为收藏品出售,但是由于购买的人并不多,有时央行会动用行政职能来促进销售,比如前几年就通过建行网银以成本价向大众出售金质纪念币。不过这种行政干预的行为是有先例的,而且属于国家正常支出,并不会影响未来的货币信誉。
相比之下,一些商业银行发行的贵金属理财产品就不那么靠谱了,这些产品本质上是一种金融产品而不是货币,所以其估值取决于金融市场的表现,如果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就会影响其正确评估,甚至会出现亏损。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信誉就不会受到影响了么?我想不一定吧。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错误的钱币有合法的改正途径,但是因为其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文物价值,所以建议不要自行处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才不会损失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