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秀画家怎么解释?
中国的“新”秀,和西方的“新”星,定义完全不同。 且不说现在画坛多少已经成名的“老”司机,即使一些所谓的70后80后新生代,其成名作都是清一色的“为……庆功”…… (徐悲鸿《肃杀》) (吴冠中《春晖》) (崔始源《生命之光》) 甚至于这样—— (叶浅予《民族大团结》) 这些作品,无不是迎合政治需求、体现时代风貌,甚至可以说,是“时代精神”一手造就的作品。所以你看,其中大多数,都是“画得好的”。
但是,我们看看他们成名以后的创作—— (徐悲鸿《泰戈尔像》) (吴冠中《江南园林》) (崔始源《阳光下的少女》) (叶浅予《解放台湾》) 是不是已经“画得不好了”? 但是,如果细看,依然可以找到许多出彩的地方—— (徐悲鸿《泰戈尔肖像》) (吴冠中《江南建筑》) (崔始源《花季少女》) (叶浅予《奔马》) 可见,一个艺术家是否“有新意”,关键并不在于他的题材或内容是否“反映时代”,而在于他有没有探索的精神,敢不敢打破陈规,寻找新的表现语言。
当然,对一位艺术家来说,内容和形式,孰轻孰重,很难一概而论。比如,同样是表现抗战,李震坚的《抗日游击队》和范曾的《中华颂》,一个是谨严的画风,一个是恣肆的笔致;虽然内容一致,却各具面目。再如齐白石,画虾是“传统题材”吧,但是他画的虾,每一只都生动活泼,活灵活现,你几乎可以感觉到它的弹跳与蠕动。这就是创新。
而现在的“新锐”艺术呢?在题材上,多数是在消费当代的生活体验;在技术上,则力求推翻一切传统的审美准则。如果不相信的话,你去上海当代艺术馆看看那些学生的作业,或者去北京当代艺术馆看看那些所谓新星的绘画,你就知道我说的是真的。 (上海某高校学生作业) (北京某美院学生作业) (南京某美院学生作业) 不否认,其中有一些“有天赋”的人,他们的作品可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但艺术价值吗?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新”潮涌动的时间节点上,人们似乎忘记了审视自己的传统——那可是经过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遗产啊!难道不是吗,即使是饱受诟病的民国时期,无论是林风眠、徐悲鸿还是董希文、吴作人,他们的成就,也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充分吸收的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