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的瓷器价值高吗?
这个问题,我2018年做过一期视频节目,专门讨论过,在此分享给题主: 简单说下吧—— 首先,元代以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瓷窑。“瓷”这种材质,最初指的只有石雕或玉石制品;而所谓的“青瓷”,实际上指的是越窑、龙泉窑生产的“秘色瓷”,其质地细腻,釉色青翠(实际是含铁量很高的一种青色),但毕竟不是生活用器。所以,元代以前的“瓷器”并不具备现代意义。 而真正的瓷器,出现于宋代。宋元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瓷技术的进步,陶瓷行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但是,由于元代统治者对于汉地控制力的衰弱,以及蒙古游牧民族本身带来的“野蛮”文化冲击,使得这一时期的瓷器在工艺、造型上呈现出比较粗糙的特点,不符合后世审美;且质量也不及宋代,因此价格不高。 至于明代永乐、成化年间官窑瓷器,因为受到帝王青睐,制作精良,又由于存世量不大,部分品种现在身价不菲。但明代中前期的瓷器,价格比不上清雍正、乾隆时期的,更不如当代。
那么,为何价格最高的是清代中期呢? 这是因为技术因素+社会审美导致的。 首先是康乾盛世经济的繁荣,为制瓷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其次是康熙南巡时,对瓷器烧造非常关心,督促工匠不断创新、提高技艺,从而创烧出许多新品种,比如粉彩、珐琅彩等;从康熙开始到雍正末年,社会上层普遍喜欢收藏瓷器,这直接促进了行业生产和设计师的创作热情。 所以,从康熙到雍正年间,可以说是古瓷的“集大成者”,很多经典品种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并得以保存至今。而且,这一时期的瓷器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受到了广泛欢迎。 所以,综合来看,这一时期的瓷器价位最高。 但到乾隆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清中期以后,虽然制瓷业仍在继续发展,有很多创新,但却再没能形成像康熙、雍正年间的“盛世气象”。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衰落,人们的审美也开始偏好粗犷(如广亮的“蒜头瓶”系列),所以,本已不高的清中晚期瓷器价格,更是直线下跌。直至清末民初,不少人甚至将官窑瓷器与垃圾混装一起焚烧。
不过,随着民国及新中国建立后对文物的重视,再加上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文物市场开始回暖,有些品种的价格又开始上升。但目前来看,仍然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