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类中国都有什么?
目前,世界上承认的红木只有5种,分别是非洲的非洲紫檀、东南亚的黑酸枝、美洲的巴西黑檀、亚洲的中国红茶树和缅甸的花梨木。 其中,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东南亚“乌木”,是黑酸枝类中比较著名的品种。它的材质坚韧,纹理细腻清晰,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还有大红酸枝(交趾黄檀)、缅甸酸枝(羽状条纹乌木)等等都属于黑酸枝,是制作高档家具与乐器等的优质材料。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黑色木材的记载很多,如“玄材”“黝材”“墨木”“乌文”等名称。但这些描述多指颜色而言,没有涉及材质的概念。所以,从广义上讲黑色木材应包括所有色彩暗淡、偏黑色的木质材料,而不仅仅是目前的黑酸枝类。 从狭义上来讲,一般认为黑色木材是指那些材色深暗或呈黑色的树种,主要属于两个类别——红褐色的“红木”和黑色的“乌木”。 在明清时期,人们用“红木”来专门称呼产于我国的黑褐色木材。这些木材的颜色往往因产地、部位以及生长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比如,明代朱载堉所著的《乐律全书·昆曲工尺谱》中,就详细记载了产自福建南部的“红木”的特征:“木质坚硬,色赤黑。……生者,锯末入水则沉,其色若铁,亦为最良。” 而今,人们通常把原产地视为判断木材归属的一个标准,因此将产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黑木,统称为“红木”。 但也有例外,比如在明清时期的文献资料中,将来自印度和东非的黑色木材也称为“红木”。这种用原产地命名的做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认知不断发生变化。比如,现在人们常常把产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黑木,称为“红木”;而把产于非洲的相关木材则称为“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