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画派创始人?
八大山人——朱耷 (1626—1705),明太祖朱元璋第九子皇叔朱橚四世孙,原字雪个,后改为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祖籍江苏宜兴,明朝灭亡后出家为僧,号八道人、雪个等。他不仅是明清之际著名的书画家,而且所写的诗词也极有特色,在当时颇负盛名。他的书法初学董其昌,后又学黄庭坚,行书学王羲之《兰亭序》和米芾以瘦劲见长的作品。他的绘画在继承南宋院体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创新,善于利用笔墨的粗细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态度,他的作品往往给人“墨团”的感觉,但仔细品味却别有一番韵味。
近代著名画家徐悲鸿曾这样评价他说:“在当代中国画家中,我最为赏识的是龚贤和黄慎,其次则是‘八大’,他对物体的透视方法很有研究,也是少数几个能将诗文意境充分表现出来的人之一。” 石涛(1642年—约1718年以后),清初画家,僧人。法名超浩,字石涛,又有号清湘、大涤子、苦瓜和尚等等。他是明代宫廷画家、诗人孙承恩之子孙。早年作为诸生入太学,明亡後削发为僧,先后旅居安徽、南京、江浙等地,晚年寓扬州,一生未曾南下广西。他在绘画上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写意花鸟画的创新,同时也擅长山水。
他笔下的景物总是充满“生机”,或苍郁,或茂盛,哪怕一片叶,一朵花,都有“动”的感觉,这种笔法上的灵动和用笔用料的干湿浓淡变化是他作品的最大特点。
李鱓(Shàn) (1686一1756),生于江宁府(今南京市),祖籍安徽歙县。康熙年间进士,授中书,官至鲁府同知。擅画花卉草虫,兼作山水画,初工细,后趋于奔放,不拘泥于物象轮廓,而着意于神采表达。风格接近明代的边景昭,清代的恽寿平,现代的张大千等。齐白石曾言:“李鱓好画,余皆不好”。著有《复园记》《桃花源记》及绘画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