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玉文化都有哪些?

轩辕菡菡轩辕菡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玉”字,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时间相当早。 如: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郭璞注曰:“凤皇卵,色赤,大如鸡子,可烹而食也。出沃之野。”“卵”字左侧“玉”字旁,说明当时凤皇蛋即以美玉之质闻名于世; 而《尚书·禹贡》中,也有关于“玉”的记载: “厥贡惟金三品,瑶、珩、琨、璆、琬琰,彼五服矣。”“玉帛”一词的出现,更是说明在虞舜时代,上等祭祀用的玉和作为凭证的信札——帛就已经出现了。 再往后,“玉”字出现于春秋战国时的玉器上,此时“玉”的字形已经演变成为今日的模样。

那么“玉”字的起源到底在哪里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零认为,这个“玉”字很像一个劳动场面:一个人拿着工具在制作玉器! 所以“玉”的字形很可能像一个人在制玉,而不是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像一块美玉。 一些学者还认为,“玉”的字形就像一块装饰玉佩穿过一根绳子挂在颈间,或者将它放在祭坛上。 这个说法得到著名古文字学家姚孝遂的支持,他在《汉字学教程》中指出: 金文中的“玉” 小篆中的“玉” 可见“玉”的字形是由许多象形字组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形中都有一表示“玉”的字根或字旁。 那么“玉”的字形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一说是从“王”的字形演化而来。 因为最早的玉器和王室关系密切,所以“王”的字形里有“玉”的字根,这正符合“玉”的早期字形。 还有一说是来自“瑕”的字形。 “瑕”在古代指玉器上的斑点,引申为瑕疵、缺陷的意思。

我国历史上,周代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乐的朝代。 周人崇尚白色,以白绢为币,用白玉祭祀上帝与祖宗,把玉器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使用它们来区分不同的场合,甚至连死后的随葬品都用玉作装饰。所以玉器在周代相当盛行。 但是周人也很挑剔,他们认为玉器上若有斑痕,那就是丑得不能再丑的残缺之品,于是就把这种形状类似斑痕的点称为“瑕”,把有瑕疵的玉器淘汰抛弃。

由“瑕”的字形演变而来的“玉”,也就有了美好的含义。 到了汉代,人们认为神仙世界里的宝贝都是“玉”制的,于是“玉”字又被赋予了更加美妙的象征意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