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画家谁的山水卷?
“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国的山水画在元代以前一直是文人画占据着主要地位的。文人画的出现使中国绘画从技法到审美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即所谓“文人写意”的画风逐渐代替了“工笔重彩”的画风,从此“画家”这个职业也开始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
虽然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如王维、董源等人并不以“画家”为名,但是他们所创造的“诗意”的中国山水画却被后世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光大。尤其是元明清以来,文人画更是取代了宫廷画的地位,成为了画坛的主流。
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风格演变,文人画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在这里我选十位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按时代顺序排列),他们每个人的画风都能代表一个时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
1.荆浩——五代后梁时期人,宋初著名画家,文人画的奠基者。《匡庐图》 这是典型的文人画风格,清丽雅致,细节很少,但是远处的山峦却重墨勾勒并点苔。这开后人“近处少画,远处多画”“远近之法”先抑后扬的技法先河。
2.范宽——北宋画家,传世作品多为巨幅山水,画风硬朗峭拔。代表作《溪山行旅图》 此图为立轴,高206厘米,宽103厘米。作者用浓重的笔墨描写巍峨峻峭的山体、飞湍流转的涧水以及苍苍莽莽的林木。虽无诗文赋印,但整幅画面意境幽远,意态雄浑。
3.郭熙——字淳夫,北宋画家,李成与崔白的祖师。《早春图》 这幅作品构图饱满,设色艳丽,描绘初春时节冰雪融水的景象。作者在画上题诗一首:“春山烟云始升,泉眼波纹初现,野渡桥梁不多,渔翁往来从无间断。”这首诗正很好地体现了春季“万物苏萌”的特点,而画中云雾缭绕、峰峦秀润、草木华滋的状态也正好应和了诗中“烟云”“波纹”的意象。全图为北宋院体精工之作,而又气韵舒朗,风骨遒劲,堪称绝品。
4.米芾——宋代书法家,亦善画,风格奇特。《潇湘奇观图》 此图为长卷,作者用浓墨细笔描绘了湖光山色。其用笔灵活,或粗或细;用墨淡浓相宜;色调淡雅清新。此画虽然精细,却不板滞,有动感。在画法上应该属于南宋“院体”一路。
5.赵孟坚——字子固,号素轩居士,南宋末年著名学者、画家。《水村图》 此图为纸本墨笔画,作者以疏笔淡墨,写江南水乡风物。全图意境空灵旷远,屋宇寥寥数间,近景树石简括,中景水天一碧,远景平林烟缈。画面左部自题七言绝句一首:“平湖一径入遥村,水榭孤篷尽日昏。忽有渔舟穿苇叶,一声羌笛破秋曛。”诗画相映成趣,皆堪玩味。 以上五人代表了文人画兴起和发展阶段的风格。此后文人画的审美趋于定型化。
6.王蒙——字叔明,明代前期画家,赵孟頫之后山水画风最大的继承人之一。《青卞隐居图》(又名《春山读书图》) 此图为绢本设色,作者先用干笔扫出大概轮廓,再用浓墨层层皴染,山石的结构严密,层次丰富。作者在卷末自题曰:“山人王蒙写于雉洲书屋。” 7.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代书画家。《江干雪霁图》 此图画雪中景物,结构严谨,笔法细密,用色淡雅。近景坡石间有茅亭三间,中景江天雪霁,远方峰峦雄阔。全幅画面布局巧妙,空而不虚,繁而不乱,为明代后期山水画的代表作品。
8.清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祖孙四人,是清代中期山水画四大名家。《康熙南巡图》(王翚) 这一幅超大尺寸(六百多厘米高,近二百五十厘米宽!)的全景山水,充分显示了“四王”山水画功力。如果感兴趣可以搜一下“康熙南巡图”,那是更大的惊喜!
9.“四僧”——清代山水四大家,其中两位是和尚,他们分别是弘仁、髡残、石涛、朱耷。 这里放一张我自己很喜欢的四僧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风格多样,此图是典型的石涛风格。《莲社图》 此图描绘的是古时文人结社雅集的情景。远处群山巍峨,丛林茂密,房舍隐现,近处湖光潋滟,清荷浮萍相映成趣。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盎然、清雅秀丽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