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为什么要用淡墨?
这个问题好,本人十分喜欢水墨画,也曾思考过相关问题。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首先明确一点:所谓“工笔画”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画法,而是指工细的画法。在技法上,工笔画要求线条工整细致、色彩艳丽明快;而写意画则在笔法、构图等方面不拘泥于物象的外貌,力求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意境。
二者风格不同,各有优劣。但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使用何种画笔、颜料,都不影响其成为中国画的范畴。 所以问题中的“工笔”和“写意”应该做广义理解。这里顺便指出问题中几个概念上的错误——“工笔画”“写意画”均非“某种具体的画法”,“笔墨”也并不局限于“毛笔”。
回到正题,为什么中国山水画(本文所论山水多指文人写意山水)喜欢用淡墨?我个人认为是因为: 第一,可以突出水晕墨章的“水墨效果”——水的灵动加上宣纸的洇散,使得水墨比油画等颜料更具有“墨”的效果; 第二,方便塑造远近景色的层次——浓淡的变化本身就具有远近深层的寓意,再加上墨干速度快,便于调整,相对铅笔等的素描而言,更适合表现有层次的画面; 第三,配合文人画的抒情达意需要。明清文人画兴起后,画家的身份渐变为文人而不是职业画家,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在于描绘现实山川,而在于抒发情感,因此画面上的物象并不是最重要的,像王蒙那样“以境之似与不似,求非似非不似之境”(语出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有形又有神,才有韵味。而且,水墨的渲染更能体现笔触的节奏感和韵味。试想一下,满幅浓墨,画面是极沉闷的,只有恰到好处的淡墨才能显出画面的灵气。比如我们看徐渭的画,笔墨恣肆,淋漓酣畅,给人气势磅礴之感。但我们如果仔细审视,他的笔墨又是很讲究的,该湿的地方湿,该干的地方干,虚处实,实处虚,可谓“疏密疏淡,浓淡相宜”(引自俞剑华《中国古代画史》)。
当然,画家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和作画习惯选择相应的表现形式,不可能都有如此完美的组合。这也正是绘画的魅力所在——没有统一的形式,只有不断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