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间有什么书法家?

万佳朋万佳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魏晋期间,书法界名家辈出。 “魏晋风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梁任公在《书圣王羲之》一文中说道:“晋人风骨,在右军(王羲之)一人身上表现得最为完整、最高尚……” “风骨”二字,是评价一个时代书法水平的最高标准。 在这个风骨盛行之时,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称“二王”,代表了王羲之的书风和皇族气质,另一个代表人物是王珣。

除了这“二王”之外,还有胡昭、钟繇、崔琰、杨普照、李式、索靖等人,他们的作品今天都能见到,代表作有《姨母帖》《兰亭集序》《寒切帖》《宣示表》《还襄载帖》《元后诏命帖》等。 我们现在评价一位书法家,一般从正名、字、号几个方面来考察。 但是古人不是这样分的。古人评价一个人是否写得好了,就问他是不是“某家样”。如果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就说明他的书法符合某个大家的风格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某某体”。反之,就是“无某家样”或称“不某家样”。 所以,我们在评价这些书法家的时候,也要考虑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审美环境。 例如,我们评价赵孟頫时,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元朝那样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他是一个汉族文人,能获得这样的政治地位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我们不能以“本朝中流以下”来要求他,而应该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他是南宋灭亡之后,唯一一个能够以文人的身份被尊奉入宫廷的汉族知识分子,这是十分难得的,在元末那样的战乱年代,他能写出这样的字来已经难能可贵了!

我们再来看一看“二王”的时代,晋代中原战乱,江南却相对安定。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士族”这样一个特殊的阶层。 士族子弟从小不需要为了生活而奔波,所以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钻研自己喜欢的学问。

因为讲究血统高贵,所以他们也不担心自己的出身会拖累自己的婚姻,因此大部分时候都能专心于自身的学习与修养。在这种“有闲阶级”的影响下,出现了“风骨”“潇洒”这样一种新审美——风骨代表着性格,而潇洒代表的是一种气质。所以,我们看了这些书法作品,就能明显地感受到那种潇洒的风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