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王城的字值钱吗?
学书法的人,应该没几个不知道“二王”的,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以及最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作品也是历来拍卖场上最抢手的作品。 去年十一月初,西泠印社首次推出的名家手札专场,共246件拍品,其中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品达135件,占总数的55%,最终全场成交128件,成交率52%,成交额989.7万元,加佣金1340.08万元。
这似乎在印证着这句评语——书圣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天下第一楷书《乐毅论》。 王羲之的字为什么能值这么多钱呢? 这跟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及他的作品流传情况有关系。 中国书坛上,从晋代开始,一直是行草书流行,魏晋名家的书法作品大多以行草著述。如晋代的王羲之和王献之,唐代的孙过庭、怀素和颜真卿,宋代的米芾和黄庭坚等,他们都以行草书著称于世。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鸭头丸帖》都是著名的行草书作品。
我们评价一个书法家或者他的书法作品的时候,往往注重看他(它)们艺术的造诣如何,还要看重看他的作品流传情况如何。如果一个艺术大家的作品流传极少或真迹难寻,那他(它)的艺术价值就很难得到认可了。 王羲之能够有如此高的身价,与他作品的流传是密不可分的。
据统计,王羲之现存墨迹十三种;刻帖五种;刻碑六十一种。其中较重要的有: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正月二十七日,王羲之等人集会的记事《兰亭诗卷》;东晋咸康元年(公元335年)王羲之书写的《孝经》;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公元535年)王羲之后人王宪墓志铭并序;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杨雄墓志铭;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玄伯书《太上玄元皇帝大圣祖老君碑》;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世宗皇帝颂《道德经》;北宋徽宗御笔《千字文》;南宋高宗皇帝书《孝经》;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刘恒墓表;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朱瞻基书《题自书诗稿》;清康熙帝书《曹娥碑》。
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兰亭序》。这大量的文物典籍资料,使得王羲之的作品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也使他成为历代书法家竞相临摹学习的人物。 上次写了篇欧阳询的文章,有朋友问,“欧颜柳赵”中的赵指谁?其实这个“赵”指的是赵孟頫。近代以来,人们通常将“赵”专指赵孟頫。 其实这也是有来历的,明朝解缙在评论元朝的书法家时曾说:“元章(赵孟頫)风流才彦,其书俊逸,自成一家。”“赵”也就是指赵孟俯。